中国古代的降书
本文选题:中国古代 切入点:降礼 出处:《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摘要】:降书是中国古代降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期没有降书,直接使用投降礼仪。汉人重礼,认为用文书投降是诈降。三国时期蜀吴降书流布天下,后逐步取代投降礼仪成为投降的主要形式。降书的出现和使用体现了中国古代从重礼到重言观念的转变,降书是降礼在语言和文化层面的体现。
[Abstract]:Dropping books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ritual. There was no surrender ceremony in the pre-Qin period, and the Han people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ceremony and believed that surrender with documents was false. The Shu and Wu descending books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The appearance and use of descending books reflec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oncept from emphasizing ritual to emphasizing words, and the decline was the embodiment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作者单位】: 红河学院;
【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古代降礼研究”(批准号:YB2009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王硕民;《韩诗外传》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胡秋银;南朝士人隐逸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沈晋贤;从巫祝用“土”到以“土”为药论——兼论马王堆医书巫祝用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魏涛;;张载“以礼为教“思想渊源探析[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殷慧;肖永明;;北宋礼学思想发展的二重路径[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欧明俊;陈X;;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赵望秦;张焕玲;;因陋就简结硕果 泽被后世名不朽——冯道倡议开雕《九经》的动机与效果[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姜晓敏;略论西汉对犯罪的预防与惩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6 王志明;雍正朝官僚人事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i镁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4年
9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姜国钧;教育盛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双;吕夷简与宋仁宗前期政治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2 张小讲;《法苑珠林》与佛教的民间化——简论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俊;初盛唐七言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鲍远航;论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D];河北大学;2001年
5 刘萍;张华文学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海;贯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勇茂;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若干问题[D];西北大学;2000年
8 张天莉;司空图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9 王铭;唐宋之际“四书”的升格运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霞;评唐代咏史诗人的历史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祥学;;中国古代边疆地区的地域形象与边疆建设[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何川;;关于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反思[J];法制与社会;2011年03期
3 王增平;中国古代的廉政制度[J];山东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4 贾克水;中国古代的反腐倡廉思想[J];前进;2000年06期
5 ;近代中国最早的离婚案[J];上海人大月刊;2000年03期
6 许结;;诸子争鸣: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二)[J];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06期
7 黄修明;中国古代孝道政治化述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徐赐成;;中国古代无神论思想及其对有神论的批判[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11期
9 彭勇;;中国古代民间群体旅游[J];中州学刊;2006年05期
10 张京华;;月令——中国古代的“时政”思想[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万镇;;中国古代长寿文化的基本特征[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张银河;;食盐与中国古代炼丹术[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3 李仲均;;中国古代用煤历史的几个问题考辨[A];李仲均文集——中国古代地质科学史研究[C];1998年
4 陈新;;中国古代家范初探[A];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与全国图书馆部室主任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金子修一;;关于中国古代举行即位仪礼的场所[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五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张树国;;彭祖与中国古代崇寿文化[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7 谢维扬;;传说、结构主义与历史——[美]S·艾兰:《世袭与传贤》读后[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8 韩升;;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9 尹钧科;;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A];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89年
10 苏智良;;中国古代的鸦片与罂粟种植[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晓华邋实习生 王彩虹;辨证地看待古代科举制度[N];海南日报;2007年
2 故宫博物院科研处 陈瑞;中德合作项目《中国古代宫廷与地方技术交流史》研究工作会议纪要[N];中国文物报;2008年
3 吉林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研究员 刘信君;中国古代“羁縻”思想与东北边疆治理[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宋建林;中国古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N];中国文化报;2005年
5 张辛;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礼学观察[N];中国文物报;2004年
6 ;追寻中国古代第一位职业商人王亥的足迹[N];河南日报;2004年
7 [英]罗伯特·坦普尔;回溯中国古代的原始科学思想[N];大众科技报;2008年
8 谢军;中国古代特有建筑——台[N];中国建设报;2004年
9 ;王巍:中国古代车马制度的演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席泽宗;中国古代无科学吗?[N];北京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强;货殖名物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2 蒋传光;中国古代社会控制模式的历史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杜正乾;中国古代土地信仰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贾玺增;中国古代首服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5 王小健;中国古代性别角色的分化及其社会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郑立跃;中国古代政治盟约从盟主体制下到帝国体制下的变迁[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启发;礼义新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李军靖;《洪范》与古代政治文明[D];郑州大学;2005年
9 王美华;唐宋礼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雷;中国古代名刺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宋红玉;中国古代雩祭礼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索毕德;中国古代与斯里兰卡的关系[D];安徽大学;2004年
4 冯娜;从文本和图像看中国古代的“大人”观[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川;中国古代吏德发凡[D];河海大学;2007年
6 许婕;中国古代农事祭俗活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高歌;中国古代花卉饮食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8 李华锋;中国古代面妆美容用品及制作工艺探析[D];郑州大学;2007年
9 柴国生;中国古代风能利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10 刘录民;中国古代农业标准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65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665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