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的“科学”及其人文关怀
本文选题:《科学》 切入点:《新青年》 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科学》先于《新青年》成为宣传科学的一大重镇,在传播科学知识、影响国人的科学观念、探索科学期刊创建模式、推进科学体制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相比《新青年》,《科学》杂志对科学的提倡和传播更准确、更专业。秉承科学救国的办刊理念,《科学》不仅向国人大力介绍国外最新的科学知识,还不遗余力地推动科学的本土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反思科学万能的潮流,由此《科学》在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把人文关怀也纳入了传播的视野。同时,《科学》同仁展开了对科学方法、科学价值、科学功用的深入讨论。随着社会局势的变更,《科学》逐渐开始提倡科学的社会功能,并明确区分了科学以及由于过分崇信科学所带来的弊病。在此基础上,《科学》致力于向国人介绍科学的真实价值之所在,并对反科学主义思潮进行了整体评价。
[Abstract]:Before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Science" had become a major propaganda town of science before "New Youth". It was spread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influencing people's scientific concepts, and exploring the mode of creating scientific journals.Important contributions have been made in promoting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cience.Compared with New Youth, Science magazine advocates and disseminates science more accurately and professionally.Adhering to the idea of scientific national salvation, Science not only introduces the latest foreign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the Chinese people, but also spare no effort to promote the localization of science.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there was a trend of reflection on the omnipotence of sc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Thus, while disseminat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popularizing scientif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methods, scienc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art.Humanistic concern has also been brought into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At the same time, the colleagues of Science have carried out in-depth discussion on scientific methods, scientific values and scientific functions.With the change of social situation, Science gradually began to advocate the social function of science, and clearly distinguished the science and the defects caused by the excessive worship of science.On this basis, Science is devoted to introducing the true value of science to Chinese people and evaluating the trend of anti-scientism as a whole.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河南理工大学校内博士基金《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项目号:B2011-097)
【分类号】:K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许康,黄伯尧;《科学》杂志的创立、编辑与特点[J];编辑学报;1996年02期
2 张孟闻;;《科学》的前三十年[J];编辑学刊;1986年04期
3 俞兆平;;《新青年》中科学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吴志娟;从民国时期《科学》杂志看西方科学的中国本土化之路[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陈首,任元彪;《科学》的科学——对《科学》的科学启蒙含义的考察[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铁权;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D];南开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晓虹;;新世纪以来《新青年》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2 刘峰;范继忠;;民国(1919~1936)时期学术期刊研究述评[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汪丰云;顾家山;丁多彪;沐小龙;;中国科学社与中国近代化学[J];大学化学;2011年02期
4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5 公文;宋轶文;;《科学》首创无线电专号与民族无线电事业[J];国际新闻界;2011年11期
6 李晓霞;姚远;;中国《科学》月刊传播科学的编辑策略[J];编辑学报;2012年04期
7 徐文梅;;中国近代最早的生物学学术期刊——《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年05期
8 金诚;;公共关系与学术期刊发展[J];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1998年00期
9 李斌;;启蒙与科学传播[J];科普研究;2011年04期
10 陈益升;;科学学期刊在中国的历史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潘友星;段韬;;从整个根本入手传播普及科学[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D];暨南大学;2011年
2 王荣花;中共革命与太行山区社会文化的变迁(1937—1949)[D];河北大学;2011年
3 黄勇生;进化论思想与晚清、五四的文学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培富;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社会史考察[D];山西大学;2006年
5 王文勇;科学与人文:中国现代作家的价值选择[D];厦门大学;2009年
6 刘康凯;中国现代“文学真实”观念研究(1899-1949)[D];苏州大学;2012年
7 李楠;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1873-1937)[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轶文;晚清民初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D];西北大学;2011年
2 顾亚飞;体育、教育及社会的科学理念整合与发展应用之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3 夏文华;晚清民国时期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生成历史的文化考察[D];山西大学;2007年
4 迟宏飞;胡明复与民初中国科学思潮[D];苏州大学;2008年
5 牛娜;《新青年》中的“科学”与文学革命之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凌晶;五四时期科学与浪漫主义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海梅;留学生与民国时期科学价值观的发展[D];山西大学;2008年
8 戴现华;抗战时期大后方科学团体的嬗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刘振;近代科学小说特征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王伟杰;中国留美学生月报[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文照;中国科学社的建立及其对我国现代科学发展的作用[J];近代史研究;1982年03期
2 黄知正;五四时期留美学生对科学的传播[J];近代史研究;1989年02期
3 杨文衡;;“科学”一词的来历[J];中国科技史料;1981年03期
4 赵慧芝;;任鸿隽年谱[J];中国科技史料;1988年02期
5 张祖贵;;中国第一位现代数学博士胡明复[J];中国科技史料;1991年03期
6 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03期
7 顾昕;;唯科学主义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年03期
8 许为民;;杨杏佛:中国现代杰出的科学事业组织者和社会活动家[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年05期
9 曹育;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与中国现代科学的早期发展[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1年03期
10 夏安;;胡明复的生平及科学救国道路[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森;;科举的人文关怀[J];寻根;2008年01期
2 李可亭;钱玄同中西文化观研究[J];史学月刊;1996年05期
3 王确;儒家与五四文化重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4 钟云星;;从人物传记看《史记》的人文精神[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5 叶鹏;;漫话河洛文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余杰;世纪回眸(上)[J];山西档案;1999年01期
7 袁进;试论中国近现代文化中心的北移与南下[J];社会科学;2000年08期
8 刘正武;;苕,
本文编号:1726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726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