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融合的不同类型及中华民族融合的不同状况
本文选题:民族融合 + 中华民族 ; 参考:《史学集刊》2003年01期
【摘要】: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 ,应是两个民族各自丧失部分特征 ,获得部分新特征 ,而形成新的民族。民族融合有三种不同类型 ,即结合、一体化和同化。中华民族的融合有五种不同情况 ,华夏诸族融合为汉族 ;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 ;汉族融入少数民族 ;起源相近、经济、语言、文化相近的少数民族的结合 ;不同起源、不同经济、文化、语言的各少数民族的融合。中华民族经过四次大融合 ,从春秋战国到秦是第一次 ,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是第二次 ,从辽金元到明是第三次 ,从清到现在是第四次。
[Abstract]:National integration is different from national assimilation, which means that the two nationalities lose part of their characteristics, acquire some new features, and form new nationalities.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ethnic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and assimilation.There are five different conditions in the fu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Han nationality, the Han nationality, the Han nationality, the origin, the economy,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Different origins, different economies, cultures, languages of the various ethnic integration.After four great merges, the Chinese nation was the first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 the Qin Dynasty, the second from the Han Dynasty, the Wei, J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third from the Liao, Jin and the Ming dynasties, and the fourth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present.
【作者单位】: 沈阳市东亚研究中心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翦伯赞;关于处理中国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Z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现臣,陈文胜;汉武帝时的汉匈战争的积极性浅谈[J];前沿;2004年03期
2 陈庆英;元代帝师制度及其历任帝师(下)[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3 贺萍;对术语译名“民族过程”的再思考[J];世界民族;2005年03期
4 常书红;清代北京的旗、民一体化进程——兼论北京满汉文化的交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彭措泽仁;试论用经济方略治理青海藏区[J];中国藏学;2003年04期
6 陈艳飞;关于“中华民族”的语境含义研究[J];东疆学刊;2005年02期
7 方修琦,葛全胜,郑景云;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古地理学报;2004年01期
8 林家有;再论孙中山的大中华思想[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9 龚永辉;关于民族识别的阐释问题——与北京一些同行的对话[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10 李远龙;广西防城港市的族群认同(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向春;;“闽越”概念与福建地域文化研究[A];闽越文化研究——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祥文;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及两岸关系的传统文化底蕴[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曾文芳;先秦民族思想与民族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列;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的建立(1928-1949年)[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联;魏禧文学思想考论[D];辽宁大学;2007年
5 丁德科;先秦儒道一统思想述论稿[D];西北大学;2001年
6 吴怀连;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8 林钧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周传斌;中国民族理论新范式的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郝庆云;17至20世纪赫哲与那乃社会文化变迁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进科;三国民族政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晓洁;湖南省靖州县地名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3 吴长根;清代昆明城市民俗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唐胡浩;社会变迁中的民族认同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5 乌兰;呼和浩特市中小学蒙语授课学校办学困境及发展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娟;中国现代史家民族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安徽大学;2007年
7 兰阳;论元丽联姻及其对高丽的政治影响[D];延边大学;2007年
8 王颖;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民族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叶茜;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姚力;裕固族帐房戴头婚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绍明 ,冉光荣 ,周锡银;略论古代羌族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J];思想战线;1980年06期
2 高光晶;;两晋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01期
3 刘运承;周殿杰;;民族融合和唐代藩镇[J];学术月刊;1983年06期
4 王炜民;;成石勒基业的谋主——张宾[J];阴山学刊;1983年01期
5 张荣铮;论金代民族融合[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6 陈祥耀;边塞诗——盛唐诗歌的骄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6期
7 杨申;;关于民族融合时态说——学习列宁有关论述一得[J];日本学论坛;1984年03期
8 袁伯诚;;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的历史作用——兼论晚唐五代时期的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J];固原师专学报;1984年04期
9 张荣铮;;论金代民族融合[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10 彭中一;;论西汉中期的汉匈战争对汉匈民族融合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燕宝;;一块今立的古碑,民族融合的见证[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李庚;;中国旅游业保护性开发使用长城的理论原则与技术方法——北京司马台长城段设计修建实证性研究[A];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3 赵向群;;魏晋时期河西民族融合中的羌化趋势[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4 杨e
本文编号:1731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731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