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历史上的“草民意识”及相关的社会形态
本文选题:中国历史 + 草民意识 ; 参考:《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摘要】:"草民意识"和与之相对的"官本位"意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专制社会的一块"观念"基石。传统社会中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都极其低下,在各种法律规定和社会制度中,民负有各种义务而不能享有相对的权利。"草民"的这种价值取向一方面决定于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等社会物质形态,另一方面,随着君主专制集权制的发展,传统文化中的王权主义和官本位泛化,进一步强化了"草民意识",使之成为一种"潜规则",长久地存在于中国社会的观念形态之中。
[Abstract]:The consciousness of "grass people" and the relative consciousness of "official standard"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ideology and a cornerstone of traditional autocratic society.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tatus of the people is extremely low. In all kinds of legal regulations and social systems, the people have various obligations and cannot enjoy the relative rights. "On the one h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ao Min" is determined by the social material form such as traditional social production mode and social structure.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utocratic monarchy, Wang Quan's doctrine and officialdom in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generalized.It has 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grass people's consciousness" and made it a "hidden rule", which has long existed in the ideology of Chinese society.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克生;明代私阉之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刘刚;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比较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刘毓庆;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王红霞;;子夏生平考述[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5 允春喜;明末清初民本思潮探微[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周远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的女性观辨证[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王应宪;杨翔宇;;惠栋“通经致用”思想及其学术转型意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8 刘军;王询;;中国南北方汉族居住区宗族聚居的地域差异[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9 朱人求;儒家文化哲学何以可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王存河;权力监督与诚信政府的建立——公法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诚信[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徐阳光;;论财政转移支付法与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理念之实现[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熹;;明代庶民服饰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于建嵘;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秋云;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尹建东;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东豪族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李琼英;魏晋南朝寒人仕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强;《世说》学引论[D];复旦大学;2004年
8 林涓;清代行政区划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明堂制度的源流[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李朝晖;知识与控制:中国古代科学教育的社会学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婷婷;西汉前期上层统治阶层的矛盾演变[D];厦门大学;2007年
2 苏凤格;康熙时期黄淮水灾及其救治措施[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军;五代使职官考述[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国忠;从世袭到流动:中国上古时期等级制度演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杨强;汉魏六朝家谱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6 聂甘霖;东周血缘关系的解体[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谢南燕;五代宰相使相群体及宰相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罗红胜;《说文解字》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尤若;先秦学术思想与西汉社会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袁咏红;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连升;“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吗?[J];哲学研究;1980年09期
2 金景芳;战国四家五子思想论略——儒家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1期
3 赵云田;试论清太祖、太宗时期对漠南蒙古的关系和政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 萧国亮;秦二世而亡的经济原因——斥“四人帮”在秦汉史上的一个谬论[J];社会科学;1980年06期
5 汪熙;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J];社会科学;1980年06期
6 窦楷;《明镜记》读后[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7 邱永山;略谈《庄子·内篇》寓言的特点[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8 陈清泉;关于文天祥评价的几个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9 张一中;为什么秦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残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4期
10 李福泉;秦代封建专制主义有积极作用吗?[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原宗子;;在日本的中国环境史研究[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2 杨汝均;;中国城市污水和垃圾治理设施建设[A];技术,,管理和趋势——中欧环境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杨广霜;;重读《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辞典》[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4 叶汉权;;重温历史 吸取教训[A];铁军雄风——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5 林文豪;;纪念蔡襄诞辰975周年学术讨论会开幕词(代前言)[A];蔡襄及其家世——纪念蔡襄诞辰975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4年
6 钱穆;;朱子矗立中道[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7 冯友兰;;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8 邓子美;;学术史的尝试之作——论朱熹《伊洛渊源录》[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9 黎昕;;朱熹理欲观评析[A];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10 刘鄂培;竺士敏;;宋明理学对中国现代哲学之影响[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洋洋大观古钱币[N];北京日报;2000年
2 ;论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N];北京日报;2000年
3 姚远(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所副教授);中国人口的历史变迁及普查[N];北京日报;2000年
4 姚中利;与民争利、财产权利以及“三乱”问题[N];中国财经报;2000年
5 崔立新;中国历史上的四次西部开发[N];中国档案报;2000年
6 李向阳;厦门推出首家虚拟博物馆[N];中国旅游报;2000年
7 ;考古学文化分区必须注意当时人的认识[N];中国文物报;2000年
8 ;中国人口史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N];光明日报;2000年
9 安平;“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N];光明日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唐湘岳;重建中国历史解释体系[N];光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黄宪起;中国社会主义国家职能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李颖;基督拯救中国?——伦敦会传教士麦嘉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卜奇文;清代澳门与广州经济互动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刘鹏佛;清代湘乡曾氏家族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3年
6 岳凯华;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田延峰;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廖中洪;中国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9 巴志鹏;土地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王佩良;江苏辛亥革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s
本文编号:1733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733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