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验、生存感受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创造——我看“新国学”的“根据”
本文选题:生命体验 + 生存感受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6期
【摘要】:王富仁先生的“新国学”的设想实际上是关于现代中国文化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独立性与创造性的深刻思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如何面对现代中国的新问题发言,如何具有发现和解决现代中国人生存与生命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现代中国学术的真正目标,是“国学”之于现代文化的“新”。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便在于中国知识分子必须真正返回到自己的生命体验与生存感受当中,并以此作为文化创造的根据。
[Abstract]:Wang Furen's idea of "New Chinese Culture" is actually a profound thought on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independence and creativity of modern Chinese culture.The real goal of modern Chinese learning is how to speak up to the new problems of modern China and how to have the ability to find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 survival and life of modern Chinese.It is the "ne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modern culture.The premise of achieving this goal is that Chinese intellectuals must truly return to their own life experience and survival feeling, and take this as the basis of cultural creation.
【作者单位】:
【分类号】:K20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富仁;对一种研究模式的置疑[J];佛山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怡;西方文论在中国如何“化”?[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2 李怡;;传统:中国新诗问题的一个关键词——在台北“海峡两岸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李怡;文学的阐释:从文化关联的发现到文学感受的发掘——主持人语[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刘佳;;重塑“现代”的面相——《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增订版读后[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8年02期
5 李怡;;论中国新诗的“传统”[J];诗探索;2006年01期
6 周丽霞;马海群;;信息法学的4种研究模式及其研究方法[J];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03期
7 李怡;关于中国新诗的两种“传统”[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4期
8 李怡;现代中国:我们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与文学——对于“现代性”批评话语的质疑[J];文艺争鸣;2002年06期
9 李怡;论中国现代诗论的现代性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曾庆熹;;回归“自我”与“创造”的学术之途——读《被召唤的传统——百年中国文学新传统的形成》[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怡;;论中国新诗的“传统”[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建军;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周丽霞;论信息法学研究模式及学科体系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5年
2 付慧敏;王富仁文学研究的启蒙内涵[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付敏业;工业时代的风雅颂[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安升;论古典诗歌传统在90年代诗歌中的存在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批判”弁言[J];文艺争鸣;1993年05期
2 王富仁;“新国学”论纲(中)[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2期
3 王富仁;;“新国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文艺研究;2007年03期
4 ;读者 作者 编者[J];读书;1988年11期
5 范一直;;君当谢醉人[J];读书;1990年08期
6 林洪桐;“生命体验”之震撼传达[J];当代电影;2004年06期
7 林佳;梦幻与死亡——邦巴尔小说叙事艺术及其意义[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陈洪娟;庸音中的逸响——论南朝骈赋的生命之美[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9 周斌;生命体验:偶然性、苦涩、亢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0期
10 刘奕华;;论亦舒的生命体验对其创作的影响[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金凤;;黑龙江地区文化发展问题研究[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3 郑佑君;;《内经》疾病的治疗学思想[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05年男科中医、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05年
4 葛志毅;;中国古代的经学文化传统[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5 陈英奉;;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和谐养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筱勤;;浅谈如何建立和培育新世纪的图书馆文化[A];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与全国图书馆部室主任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北京金士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A];2007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高峰论坛资料汇编[C];2007年
8 梁柱;;毛泽东文化观的若干问题研究[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9 程远;;在和合中寻求发展 在创新中保持传统和特色——对建筑及其文化发展的思考[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10 甘华;;公民道德建设与企业文化发展的思考[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谭西 李亚明;文化发展应为产业建设服务[N];安康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陈茁;文化发展的春天来了[N];河南日报;2006年
3 记者 尹晖;崇安区确定28项文化发展重点工作[N];无锡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李晓莉;文化为城市发展另辟蹊径[N];西安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杨德林邋市文化局局长 范广礼;让每一位群众分享文化发展成果[N];德州日报;2007年
6 张筱强;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N];贵州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匡丽娜 实习生 黎小钧;文化发展彰显城市魅力[N];重庆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方成;改变不了现状,,就改变自己[N];中国花卉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徐晋;以优惠政策促进文化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秦建华 王建润;论城区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N];中国文化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柏林;道德需要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晓光;文化消费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3 董邦俊;刑法时间效力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周红阳;预期与法律—朝向哈耶克的时间域[D];吉林大学;2006年
5 刘津慧;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07年
6 张珊珊;资格刑设置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庞德英;文化和谐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8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9 李强;大学生命教育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仪平策;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发展范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洁;鲁迅的生命体验和“人学”观念的现代转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何瑞娟;味:作为传统文学阅读理论类型的存在[D];北京大学;2011年
3 张杨;40年代的张恨水[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联;体验与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邹水萍;跋涉在苦难尘间的生命书写者[D];南昌大学;2005年
6 吴永华;生命体验:学校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雪敏;新时期女性散文的生命体验与言说方式[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肖雪梅;“第六代”导演的美学特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9 熊华;20世纪小说叙事时间与生命体验[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10 姜一;萧红悲剧意识论[D];延边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52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752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