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忧患意识与“三不朽”境界的追求——兼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格特征

发布时间:2018-04-16 23:17

  本文选题:忧患意识 + “三不朽” ; 参考:《科学经济社会》2012年02期


【摘要】: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根据中国古代文化的演进节奏,先秦士大夫忧患意识的重点是忧道,强调立德的要求;汉唐宋士大夫忧患意识的重点是忧君,强调立功的要求;明清士大夫忧患意识的重点是忧天下,以立言的形式强调变革的要求。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忧患意识及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境界的追求,是中国历史发展和文化创新的重要精神驱力。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忧患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The sense of suffering is the excellent qualit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i and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rhythm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the focus of the worrisome consciousness of the Scholars and officials in the Pre-Qin Dynasty is to worry about the Tao and emphasize the requirements of moral integrity, while the focus of the anxiety consciousness of the Scholars and official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s to worry about the monarch and emphasize the requirements of meritorious service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focus of the sense of suffering was to worry about the world, emphasizing the requirements of change in the form of words.The consciousness of suffering and the pursuit of "three immortality"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i and officials are the important spiritual dr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innovation of culture.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i and officials.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立泰语言文化学院;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沈晋贤;从巫祝用“土”到以“土”为药论——兼论马王堆医书巫祝用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陶有浩;二程变法思想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陈峰;都部署与北宋武将地位的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霍建瑜;;执“竹竿子”者称谓及服饰考[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李育民;;清政府应对条约关系的羁縻之道及其衰微[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京力;历史评价论研究——以中国古代评价问题为中心[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任士英;唐玄、肃之际中枢政局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傅绍良;唐代谏官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5 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胡旭;汉魏文学嬗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魏景波;唐代长安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3年

10 苏凤格;明末清初法律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双;吕夷简与宋仁宗前期政治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2 金仁义;东晋南朝国婚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春梅;临江三孔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周方高;论《资治通鉴》史论中司马光的治国思想[D];湘潭大学;2002年

5 刘庆;论李渔家班的演剧之路[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6 秦慧颖;福建古代的动物神灵崇拜初探[D];厦门大学;2002年

7 肖鑫;唐宋时期的书画买卖和市场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守芝;司马光的诗歌与其思想之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谢敏;元末明初南园五先生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朴晋康;论传统义利观的现代流变[D];延边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河;《汉书》引《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610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7610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d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