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借传以存史”——《中州集》史学价值新论

发布时间:2018-05-03 07:40

  本文选题:《中州集》 + 作家小传 ; 参考:《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摘要】:《中州集》的史学价值,前人和时贤已有所论述,认为是“借诗以存史”。但准确地说应该是“借传以存史”。理由有三:其一,《中州集》是一部诗词选集,本应以选录诗词作品为主,但元氏又有意增加了作家小传,从他的编纂意图、编排体例和编纂结果(也即其中诗歌和小传的篇幅各占比例)来看,都体现了强烈的史学意识;其二,《中州集》中有许多作家小传被元人修撰《金史》编写人物列传时所参考和引用,但也有更多的作家小传并没有为《金史》人物列传所引用,这就是说明《中州集》作家小传对金代历史人物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三,《中州集》作家小传中还记载了有关金代政治、战争、外交、科举、官制和经济等方面的资料,可补《金史》之不足,甚至纠正其中的一些失误,因而对金代各种专门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Abstract]:The historical value of Zhong Zhou Ji has been discussed by predecessors and Shi Xian. But to be exact, it should be a history by means of biography.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irst, Zhong Zhou Ji is an anthology of poems, which should have been mainly selected poetry works, but the Yuan Dynasty intentionally increased the writer's biographical works from his compilation intention. In terms of the style of arrangement and the result of compilation (that is, the proportion of poems and biographical works), they all reflect a strong sense of historiography. Second, there are many writers' biographical works in Zhongzhou Collection that were referenced and cited in the compilation of the characters' Biography by the Yuan Dynasty, but there are still more writers' biographies that have not been quoted by the characters' Biography of the Jin Shi. This is to show that the biographical biography of the author of "Zhong Zhou Ji"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figures in the Jin Dynasty; third, the biographical biography of the author of "Zhong Zhou Ji" also records information on the political, war, diplomatic, imperial examination, offi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the Jin Dynasty. It can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Jin History" and even correct some mistakes, so it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study of various special history of Jin Dynasty.
【作者单位】: 大同大学中文系 中国传媒大学
【分类号】:K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人雄;《中州集》的史料价值[J];档案;1997年05期

2 胡传志;《中州集》文献失误琐考[J];晋阳学刊;199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徐乐军;;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周若曦;;明末清初秦淮诗妓与文人之“诗交”[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胡传志;;稼轩词的北归及其走向——兼论元好问在其中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吴振华;;论韩愈对元好问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李玉栓;;明代文人结社兴盛的政治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李玉栓;;潘之恒结社考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李明明;;浅论公安派的性灵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10 黄佩君;;浅析“台阁体”与杨士奇诗歌——杨士奇诗歌所展现的台阁风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西亚;金代图书出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吴超;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文秀;曹学Oz文学活动与文艺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白静;焦z阉枷胙芯縖D];北京大学;2011年

8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崔志伟;元末明初松江文人群体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夏勇;清诗总集研究(通论)[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华东方;遗山词研究三题[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陈小香;明代的知识女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4 刘文英;文征明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金晓琴;张岱散文艺术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庄小珊;明清福建曲家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方磊;欧阳修散文经典的传播与接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艳平;晚明士人休闲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许洪超;《谷山笔麈》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梅;李开先诗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瑞兆;《中州集》小传校札[J];学习与探索;2005年03期

2 王可宾;完颜希尹新解[J];北方文物;1996年04期

3 董四礼;试论金天会十年的皇储之争[J];求是学刊;1989年03期

4 吴宏岐;略论金代的漕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03期

5 董克昌;大金统一思想的演化[J];北方文物;1996年02期

6 聂鸿音;《金史》女真译名的音韵学研究[J];满语研究;1998年02期

7 俞彤;试论金代的史学[J];丹东师专学报;1996年04期

8 谢志诚;论金朝河北人口增长的原因[J];河北学刊;1986年02期

9 程妮娜;《遗山文集》与史学[J];史学集刊;1992年02期

10 程妮娜;论金世宗、章宗时期宰执的任用政策[J];史学集刊;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军;周峰;;论金章宗的文治[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6辑[C];2004年

2 李鸿宾;;我对“金界壕”与“长城”概念的理解[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4期(中国·齐齐哈尔金长城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6年

3 彭占杰;;论金东北路长城及金长城线出土之官印[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4期(中国·齐齐哈尔金长城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6年

4 付幸;;金陵散记[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5 冯永谦;;金长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4期(中国·齐齐哈尔金长城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6年

6 王培华;;关于金长城的三个问题[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4期(中国·齐齐哈尔金长城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6年

7 王曾瑜;;宋孝宗时的佞幸政治[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姚朔民;;金“圣旨回易交钞”版考——兼说《金史·食货志》中的银钞[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2010年

9 李昌宪;;西夏地方行政体制刍议[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赵文坦;邢同卫;;山东诸城博物馆藏监军印考辨[A];蒙古史研究(第十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殷宪;大同进士杂谈[N];大同日报;2010年

2 邢照华;历史上的60岁退休制[N];人民政协报;2000年

3 尹祚鹏;浅议一鼓作气的精神内涵[N];莱芜日报;2009年

4 盖玉玲;爱辉区境内的河流[N];黑河日报;2010年

5 黄应烈 戴立强;《清明上河图》早期题跋者生平事迹考略[N];中国文物报;2005年

6 祁建;探访金陵遗址[N];中国档案报;2003年

7 贾乃谦;刘天和始创“植柳六法”[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8 殷宪;大同进士杂谈[N];大同日报;2010年

9 许树安;一生沉浸在做学问之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南方日报高级编辑 田东江;讲史[N];南方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昊;女真建国前社会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玉君;金代宗室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陈德洋;金朝中原乡村社会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雷;金代吏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金宝丽;蒙古灭金史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王昕;赵秉文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夏宇旭;金代契丹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解丹;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张宏;金代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于东新;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金代词人群体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宾;金中都地区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瑞;元好问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D];安徽大学;2011年

3 胡晔;金代修史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李潇;金代市场探析[D];河北大学;2009年

5 刘培建;新编《全金诗》补正[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孙建权;金末对外战争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方学毅;从历史到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尚;金代招讨司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梅;金代王庭筠家族及其文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10 李楠;金代文学家王寂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37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837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6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