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中国礼制变迁与现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述评

发布时间:2018-05-04 09:59

  本文选题:现代价值 + 学术研讨会 ; 参考:《山西档案》2013年06期


【摘要】:前贤有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礼在传统中国,影响无远弗届。近代以来,虽迭遭打击,但根底尚在,精气犹存。伴随着国家对提高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对道德水准不断下降的担忧,风水轮转,国学而可重温,传统遂能再热。我们无意于跟风,更反对盲目复古,我们关注的是,在喧嚣盈天的城市化生活中,如何本末相顺,终始相应,如何和谐有序,身心安宁。礼可养欲,亦可怡人,礼乐教化,叶茂根深,无论在当代,或者在未来,礼的文化内核绝难舍弃。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前提便是对传统的眷恋凝视,细究精研。礼学向称难治,学者寥若晨星。上海师范大学汤勤福先生召集的"中国礼制变迁与现代价值"学术研讨会,是一次高水平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本刊特约请汤先生对此次会议的内容进行述评,以飨学林。
[Abstract]:The former virtuous men said, "Rites, by the state, by the state, by the preface of the people, and by the heirs." Ritual in the traditional China, the influence of far-away Fushi. Since modern times, although repeatedly hit, but the root is still there, the spirit is still there. With the country's urgent need to improve soft power, the concern of declining moral standards, geomantic rotation, Chinese learning and review, tradition can then be reheated. We have no intention of following the trend and are more opposed to the blind restoration of the ancient times. What we are concerned about is how to keep pace with each other in the bustling urban life, how to keep pace with each other, how to be harmonious and orderly, and how to have peace of mind and body. Ritual can nourish desire, but also pleasant, ritual and music education, Ye Maogan deep, whether in the contemporary, or in the future, the cultural core of ritual can never be abandoned. Traditional culture need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the premise is to the traditional nostalgia gaze, careful study. Ritual to say difficult to cure, few scholars as morning star. Tang Qinfu,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convened the symposium on "the change of Chinese etiquette and modern value", which is a high-level academic seminar. We invite Mr. Tang to comment on the contents of this meeting.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ZD134
【分类号】:K892.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明秀;;试析传统文化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及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7期

2 陈亮;;论公共文化的现代价值[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肖红旗;;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及其现代价值[J];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08期

4 徐文福;;儒家文化哲学的现代性转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张明;;新文化易学研究之力作——喜读《周易文化十二讲》有感[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年05期

6 ;思辨——“孔子热”的现代价值[J];人才开发;2010年03期

7 鲍晓艳;;传承蒙古族两个平等文化思想的现代价值[J];前沿;2011年07期

8 贺文佳;;充分认识中华文化中“和合”思想的现代价值[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9 罗中昌;;黔北傩文化现代价值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唐明燕;;从“儒学热”看儒学的现代转化之路[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伯仁;;徐霞客的“认识”创新精神特具现代价值——再学温家宝总理“传承与开发”说的启悟[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2 刘士林;;“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正式通知[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郝时远;;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开幕辞[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谢佐;;交流·融合·碰撞——2000年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综述[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郭德宏;;前言[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廷光;;和谐文化:社会和谐的基础——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代序)[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钱福云;;用“世界的眼光”面对葫芦文化[A];葫芦·艺术及其他[C];2007年

8 徐晓望;;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吴风玲;;“文化多样性、发展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研讨会资料专辑[C];2003年

10 高发元;;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欢迎辞[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汝生;海峡两岸杨时文化学术研讨会福建举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2 记者 田宏杰;河南省孔子学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汴举行[N];开封日报;2010年

3 岳麟;全国郭氏文化阳曲学术研讨会举行[N];太原日报;2008年

4 单霁翔;在清华大学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N];中国文物报;2011年

5 记者 王玉琢 实习生 吕向前;蒙古语言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伊金霍洛旗开幕[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6 记者 毕树文;全国郭氏文化学术研讨会阳曲举行[N];发展导报;2008年

7 通讯员 王国平;我市组团参加全国第十六届苏轼学术研讨会[N];黄冈日报;2009年

8 完力;把握时代特征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N];社会科学报;2001年

9 班彦钦 胡向泽;关注“经典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我省举行[N];山西日报;2004年

10 记者 袁新民 李济东;荆楚文化与二十一世纪湖北学术研讨会在荆州举行[N];湖北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艾红玲;晚清湘籍名人日记中的礼制礼俗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2 何佳;中国古代的造物人文观[D];苏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迎春;传统和合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长艳;蒙古族传统和谐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明;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开发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4 朱伟;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5 陈慧平;关岭三国文化的历史意蕴与现代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艳华;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生活的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红艳;蒙古族传统消费文化的生态特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8 朱海荣;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新加坡的华族文化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刘冠文;传统和谐文化视野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10 张蓓蓓;明清徽州地区丧葬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42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842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d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