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族群历史之文本与情境——兼论历史心性、文类与范式化情节

发布时间:2018-05-05 08:20

  本文选题:族群历史 + 文本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摘要】:族群“历史”叙事有三种“结构”,即“范式化情节”、“文类”和“历史心性”。“文本”(text)产生于特定“情境”(context)之中,而“情境”也因此文本而强化;在类似情境下,“文本”常依循既定之叙事模式以产生类似“文本”;叙事符号虽循特定模式构成文本,但不同社会情境与个别作者的情感、意图,皆造成叙事符号及其组合差异,以此反映或造成社会变迁。与一般族群或民族历史一样,作为族群“历史”的“弟兄祖先故事”,其内部蕴含血源、空间与时间等叙事符号。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structure" in the narration of ethnic group's "history", that is, "Paradigm plot", "Literature Category" and "Historical mind". The text "text" comes into being in the specific "context" and the "situation" is strengthened by the text, and in the similar situation, the "text" often follows the established narrative mode to produce the similar "text". Although narrative symbols constitute the text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tterns,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and individual authors' feelings and intentions all cause the differences of narrative symbols and their combinations, so as to reflect or cause social changes. Like the history of a common ethnic group or nation, as the history of the ethnic group, the story of "brother ancestor" contains narrative symbols such as blood source, space and time.
【作者单位】: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文旭;凉山彝族“四十八家”运动始末[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2 雷建平;论司马迁“反暴抗虐”思想的形成过程与体现[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3 胡秋银;南朝士人隐逸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张卫东;略论孔子的军事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刘刚;宋玉年世行迹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王兵,张征;试论庄子学派与宋玉的亲缘关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袁刚;隋朝监察制度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8 张强;道德伦理的政治化与秦汉统治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邹水杰,岳庆平;西汉县令长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常森;;《两都赋》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吴根平;;《文选》李善注引《方言》考辨(四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3 龙文玲;;《诗经·陈风·月出》主旨辨正[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4 林志鹏;;释楚系简帛中的“弼”字——兼论车蔽之形制及别名[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林志鹏;;释楚系简帛中的“弼”字——兼论车蔽之形制及别名[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6 马予静;;西汉文章两司马——《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考论[A];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天生;;感受民间赛社的文化内涵[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明学;道教与明清文人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金生杨;宋代巴蜀易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解植永;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李建军;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杨红旗;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论[D];四川大学;2007年

6 钟玉英;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程群;道教生死观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王安潮;唐大曲考[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9 唐瑛;宋代文言小说异类姻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黄富成;汉代农业生产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伶俐;中国古代礼刑关系论纲[D];山东大学;2007年

2 戴小宝;李世民的人才激励问题研究—以古代正激励机制为范畴的溯及和考察[D];南昌大学;2007年

3 李云峰;论潘军小说的个人化叙事[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井红波;唐代汴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圣;六朝隐士与政治、学术文化之关系[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6 宋华英;《太平广记》语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权彤;文化传统视阈下的中日老龄化社会[D];山西大学;2007年

8 吴婷;《乐府诗集》引用的音乐文献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郎晶晶;《字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继红;网络笑话初探[D];四川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明珂;族群历史之文本与情境——兼论历史心性、文类与范式化情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J];历史研究;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1846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846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7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