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中国古代官学中的学生数量问题研究——以科举学额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5-27 14:40

  本文选题:中央官学 + 地方官学 ; 参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摘要】:中国传统社会中官学的历史要早于科举,其有一套较完备的制度,包括对入学者数量上的限定,但这和后来的科举名额制度还有很大的差别。科举制度产生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官学逐渐被整合到科举制度中,官学学额制度被科举制度接收。明代,举人、生员成为如同进士一样的终身功名身份之后,这种身份即成为一种社会性稀缺资源,由此生员的地位在历史上空前提高。明朝在万历年间开始按照"附学生员"名额,定期录取新生,在学生员却不毕业,之后生员人数大量增加,终于在其后形成了数量比较稳定的绅士阶层。科举学额制度保障社会资源有效、合理分配,其在明清时期表现出:控制总量、按照区域分配、兼顾特殊利益群体等特点。
[Abstract]:The history of official stud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was earlier than that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which had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including the limitation on the number of scholars, but it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later system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quota. Afte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came into being, after a long period of development, the official school was gradu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official school places system was accepted b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status of health workers became a kind of scarce social resources, and the status of health workers became unprecedented in history. The Ming Dynasty began to admit new students regularly according to the quota of "attached students" in Wanli period, but the number of students did not graduate, the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creased greatly, and finally a relatively stable class of gentlemen was formed. The system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places ensures the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rolling the total amount, distributing according to the regi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pecial interest groups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09XZS003) 宁夏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08JY016)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谢海涛;;科举录取名额分配制度发展形成的历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郝秉键;日本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J];清史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张文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小考[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3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4 柯镇昌;;试论蒲松龄的科举观[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5 巩聿信;;《聊斋志异》与杂纂[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6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7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王亚明;杜万松;;中国民事诉讼依“法”裁判辨正——从档案统计的视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9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10 桑扎;贡保扎西;;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和民族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孙华莹;刘道胜;;明清徽州保甲探微[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辛德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4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5 张再林;;白居易的“维摩人生”及文学史意义——以宋词对维摩诘的接受为例[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6 陈奰红;;宋代关于女性的法律对宋词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7 宋玉洁;;毛滂人品的再评价[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8 徐安琪;;花间词学本色论新探[A];2008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雅正之外:欧阳修词的艳情表述[A];2008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胡建升;;苏轼词编年补正[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秦Pr嘉;明代两淮灶户社会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卢莹;清代东北地区物产变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培建;新编《全金诗》补正[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夏卫东;论清代分省取士制[J];史林;2002年03期

2 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岷;;“靖乱适所以致乱”:咸同之际山东的团练之乱[J];近代史研究;2011年03期

2 张景臣;;唐代科举铨选考试的资格审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朱宗侠;司伟;;西周的学校与尊老教育[J];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03期

4 郭炳洁;;从释奠礼的演变看汉魏六朝“师”政治地位的变化[J];学术交流;2011年07期

5 张小坡;张爱萍;;动态的平衡:清代江南官学学田管理举措探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纯心;;宋代广西地方官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2 黄明福;;汉代名儒尹珍与道真县县名[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胡淑云;;宋代教育改革简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程方平;;元代书院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汪健萍;梁仁志;;明代捐纳与官学教育的衰败[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6 姚少怀;;我国学校校长的历史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宁欣;;汉唐中央官学学生成分的变化与社会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崔正德;曹正庆;;宋明时期江西人才盛况及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9 冀文秀;;元朝蒙古族教育的异彩华章[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10 高明士;;论隋唐学礼中的乡饮酒礼[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洪波;无处不在的“绅士”服务[N];中国旅游报;2001年

2 ;意大利的“绅士联合会”[N];中国旅游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吴迎秋 王贞;看中国汽车的“绅士”式竞争[N];中国汽车报;2001年

4 费成康;经受岁月磨洗的力作[N];社会科学报;2000年

5 宗大铭;形象,,从青春的脚步里走出[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陆培法;内蒙古商机无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7 高慧斌;南朝地方学校的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王运来;国外是如何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N];北京日报;2002年

9 余波 朱敏;骑士·侠士·绅士[N];新闻出版报;2000年

10 侯为平;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无中生有”史[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盖金伟;汉唐官学学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兰婷;金代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侯瑞;北朝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杨清媚;在绅士与知识分子之间[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韩凤山;唐宋官学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郭剑鸣;晚清绅士与政治整合研究:以知识权力化整合模式为路径[D];复旦大学;2006年

8 严曦;明代绅士与诉讼[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张毅;陆游诗传播、阅读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郭海燕;汉代平民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家凤;五代中央官学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欣;元代中央官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德静;元代官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郑雪;宋朝建康府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谭雪霏;奥斯丁小说的绅士道德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吉宏;北宋地方官学教学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吕旭峰;宋代河南地方官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8 张小兰;论王先谦与湖南维新运动[D];湘潭大学;2006年

9 范春s

本文编号:1942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942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9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