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国家结构形式问题上的一种道德理想主义表达——论中国帝制时代“封建论”的思想逻辑与发生背景

发布时间:2018-06-07 18:05

  本文选题:封建论 + 道德理想主义 ; 参考:《政治学研究》2008年05期


【摘要】:与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实行几千年的事实形成对比的是,在政治思想史上它并未获得无可争议的正当性,反而是"封建论"占有更大话语权和道义优势。从"封建论"此起彼伏的顽强表达中,显现出一股批判甚至抗议秦汉以后君主专制主义的思想暗流,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反思、质疑、批判现实政治的问题意识和超越精神,一种在国家结构、地方治理问题上的道德理想主义表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儒家"道统"与专制主义国家的"政统"之间的紧张关系,深刻地揭示了君主制政体下郡县制的矛盾与缺陷。它所提出的问题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对于今天仍不失其借鉴与启示意义。
[Abstract]:In contrast to the fact that the system of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has been practic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Chinese history, it has not obtained indisputable legitimacy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but rather "feudalism" has a greater right of speech and moral superiority. From the dogged expression of "feudalism" one after another, there is an ideological undercurrent criticizing and even protesting the monarchy after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reflecting a strong sense of reflection, questioning, and criticizing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transcending spirit of realistic politics. An expression of moral idealism on the issue of state structure and local governance, which to a large extent reflects the te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an "Taoism" and the "political unity" of authoritarian countries. It deeply reveals the contradictions and defects of the county system under the monarchy. The problems it raises also reflect the universal problems in the centralization of power and the system of counties and counties in a certain sense, which is still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淑媛;;孔子“天命观”的现代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孟淑媛,于川;试论朱熹以“理”为基石的法制思想[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聂民玉;《易传》生生和谐观的现代价值[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 陆自荣,杨凤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体制的人格基础[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1期

5 杨绪敏;;论明代空疏学风形成和嬗变的原因及影响[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6 允春喜;明末清初民本思潮探微[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徐梓;;“天地君亲师”源流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韩柱,吕瑞林;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传统政治哲学的继承和超越[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9 王达三;唯天为大:孔子天命观试论[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苏东水,苏江明,苏宗伟;诚信之道与诚信社会[J];当代财经;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邱国鹏;李勋祥;;融合与嬗变:论数码艺术设计的审美建构[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刘原池;;从“诗道性情”析论王夫之对“兴观群怨”说的再诠释[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3 余英华;;《史记》“尚让”思想探究[A];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黄楼;;唐宣宗朝地方政局初探[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士英;唐玄、肃之际中枢政局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3 傅绍良;唐代谏官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胡旭;汉魏文学嬗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姜国钧;教育盛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白春雨;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远航;论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D];河北大学;2001年

2 蒋斌;《论语》与《道德经》的美学精神之比较[D];扬州大学;2001年

3 刘颖;跨语际对应、语言互译性与译学研究——论英语外来词在汉语语境中的文化模筑作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4 刘庆;论李渔家班的演剧之路[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5 赵燕;汉魏六朝临终文试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谭佳;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7 叶仁雄;孔子中和之美的时空阐释[D];湘潭大学;2003年

8 左华明;北周亡齐论[D];山西大学;2004年

9 张东华;汉末魏晋时期“威惠”型官吏形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金凤;跨语境实践[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渊雷;《论韩柳、刘柳诗文风格异同及柳的独创性》[J];零陵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2 刘修明;秦汉史研究会成立大会在西安举行[J];社会科学;1981年06期

3 金言;谈柳宗元并无“生人之意”这一提法——与孙昌武同志商榷[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4 苏渊雷;论韩柳、刘柳诗文风格异同及柳的独创性[J];求索;1982年01期

5 李维武;王夫之史前史论初探[J];江汉论坛;1982年11期

6 宋子英;论柳宗元的哲学范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7 周玉亭;;“急逐弗失”试释[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8 黄建辉;论柳宗元的无神论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9 王秋实;略论柳宗元的“制”“政”思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10 王应常;论柳宗元的“自”与“势”[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朴汉济;;“侨旧体制”的展开与东晋南朝史——为整体理解南北朝史的一个提议[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2 陈俊生;;从“双重人格”现象谈学校德育的误区[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3 罗浩波;;风骚绝代回天手 诗词大国推盟主——毛泽东与柳亚子、郭沫若诗词唱和探析[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赵利栋;;近代中国的封建与封建主义[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5 雷巧玲;;毛泽东研究历史的多维视野[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法周;;学衡派的政治理念与道德理想主义[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7 窦炎国;;中华民族伦理传统再认识[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李天莉;;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中诚信问题[A];首届国际道德哲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徐志善;;老年人再婚刍议[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王守常;;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与影响之原因[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陶东风;从逼人忏悔说到圣人情结[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2 龚金平;未来是怎样[N];江西日报;2000年

3 刘东辉;构建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N];光明日报;2001年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呈郭老》确是毛泽东的诗作[N];北京日报;2002年

5 中国社科院副秘书长 何秉孟;保护、扶植、培育学派,,促进理论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何秉孟(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员);理论创新须先培植学派[N];文汇报;2002年

7 冯锡刚;郭沫若与毛泽东的五次唱和[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万俊人;市场最稀缺什么资源[N];北京日报;2003年

9 刘炜;张广天的“孤绝”[N];中国邮政报;2003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唐e

本文编号:1992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992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b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