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华”的起源和涵义
本文选题:中华 + 民族 ; 参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03期
【摘要】:“中华”一词出现在晋武帝时期,渐为国人普遍接受和使用。具有地域、民族、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涵义,并应用在宫门、天文、殿名、官职、郡名等方面。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的入侵、华夏中心主义的解体,传统的“中华”涵义消退,代之而起的是中华民族和国家的涵义。
[Abstract]:The word "China" appeared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Wu, and gradually accepted and used by Chinese people. It has regional, ethnic, cultural and political meanings, and is used in palace, astronomy, temple name, official post, county name and so on. In modern times, with the invasion of the West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Chinese centralism, the traditional meaning of "China" subsided, instead of the mean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ountr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环;孙中山发展农业和振兴实业的经济思想述评[J];安徽史学;2002年03期
2 李里峰;代性及其限度:民国文官考试制度平议[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3 操申斌;近代中国大同思想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4 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5 马陵合;文明排外与赎路情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张明霞;;浅析孙中山大同学说之终极关怀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7 李衍增;;还一个真实的陈独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王晓秋;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张永;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的建国模式转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张建华;孙中山与不平等条约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燕;冯青淑;;浅析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黄兴涛;;“中华民族”观念萌生 与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A];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01年
3 马马耶娃;;国民党和中国的现代化问题(20世纪20年代)[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卷)[C];2002年
4 郑大华;;欧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转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5 刘贵福;;孙中山与段祺瑞、张作霖联合反直政治合作的努力(1922~1925年)[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卷)[C];2002年
6 郑大华;;略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宝明;;阐释与启示: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谱系的嬗变——以《安徽俗话报》与《新青年》杂志为例[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耿云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梁景和;;清末“尊黄”思潮与民族主义——以《黄帝魂》为中心[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郭双林;;门罗主义与清末国家民族认同[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刘贵福;钱玄同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张坚;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D];厦门大学;2002年
8 王小彬;中国共产党西藏政策的历史考察[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9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10 李桂梅;冲突与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维奇;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1979-1998)[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彭小舟;曾国藩与近代湖湘文化[D];河北大学;2001年
4 甄红菊;中国反对封建主义评析(近代以来)[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贤利;民国前期的文官制度[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侯长龙;伍廷芳法律思想初探[D];安徽大学;2001年
7 李忠良;孙中山西部开发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李春雷;清末民初的价值主脉[D];西北大学;2002年
9 赵璐;近代中国的进化论与社会历史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10 崔跃峰;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中近代学科的设立[D];河南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J];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2 李大龙;;试论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分期与特点[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0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宪文;丁永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A];中国现代史论丛(上)[C];1983年
2 王瑞安;刘心健;;试探开封和北京在中国古都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A];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3 吕明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应从“中国现代史”中分离出来[A];中国现代史论丛(上)[C];1983年
4 ;前言[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中国史学会 执笔 张海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N];人民日报;2009年
2 邢宇皓;《剑桥中国史》中文版修订重版[N];光明日报;2007年
3 何星亮;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胥锦成;当代史研究与地方志编纂应优势互补[N];人民日报;2010年
,本文编号:2079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079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