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中国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05 04:07

  本文选题:“中国学” + “中国学”研究 ; 参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摘要】:广义的"中国学",是指外部世界关于中国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分析、解释和预测,主要由汉学和狭义的中国研究构成。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地缘政治意义上"中国"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近似线性的演进过程,大致符合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变化过程,即,从"中国之中国"到"亚洲之中国",再到"世界之中国"。二者共同衍生出中国学发展的历史逻辑,而该逻辑对未来"中国学"发展的规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崛起的可持续性。在中国崛起大势下,以共生理念观之,未来"中国学"和"中国学"研究大有可为,或将呈现三个主要发展趋向。
[Abstract]:In a broad sense, "Chinese studies" refers to the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and prediction of Chinese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in the outside world, which are mainly composed of Sinology and narrow Chinese studies. Over the centuries,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Chinese study" has changed with the change of geopolitical meaning of "China". This approximate linear evolution process roughly accords with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that is, from "China of China" to "China of Asia", and then to "China of the World". Both of them together derive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arning,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is logic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arning" depends to a great extent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rise. Under the rising trend of China, with the concept of symbiosis, the future studies of "Chinese Studies" and "Chinese Studies" can be expected, or will present three main development trends.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化软实力评估与增进方略研究”(14BKS064)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报告”(11BG01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0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石之瑜;张登及;郭佳佳;郭铭杰;孟祥瑞;;以中国为中心的知识社群如何可能?[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1年00期

2 何培忠;;“国外中国学研究”学科创立初期回顾[J];国外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3 梁怡;王爱云;;西方学者视野中的国外中国问题研究——访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J];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04期

4 王保国;;“夷夏之辨”与中原文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龙波;;国外学术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2 袁峰;;自主性与适应性视角下的政党自我完善能力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3 张传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辩证关系[J];武陵学刊;2015年02期

4 任旭彬;;想象性边界:刘三姐形象的文化功能[J];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01期

5 任旭彬;;想像性边界:刘三姐形象的文化功能[J];百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赵弼;;中原文化的核心内涵及特质[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7 沈成飞;;近些年来西方学者对当代中国研究之述评[J];教学与研究;2013年11期

8 张玉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9 王栋;李侃;;美国中国外交研究的流变:方法、议题与趋势[J];美国研究;2013年03期

10 郑云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评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任旭彬;刘三姐形象的符号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一意;《岭外代答》的人类学解读实验[D];西南大学;2011年

2 吕志学;唐代忠义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燕波;基于汉文化圈视阈下的河洛文化对外传播之厘释[D];延边大学;2014年

4 王成龙;唐代“夷夏之防”观念的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3期

2 石之瑜;张登及;;中国崛起的认识论及其叙事衍生[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1期

3 王逸舟;面向21世纪的中国外交:三种需求的寻求及其平衡[J];战略与管理;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论文征集公告[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05期

2 ;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论文征集公告[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06期

3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即将召开——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安楚;;“20世纪上半叶美国中国学”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09期

5 黄长著;;国外中国学与亚洲中国学[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6 ;《俄罗斯“中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J];中国俄语教学;2010年01期

7 潘玮琳;;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简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1期

8 罗中枢;;文化自觉与本土中国学[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9 何一民;;本土中国学构建意义与前景[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10 罗中枢;;文化自觉与本土中国学的构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岩松;;北京大学非学位留学项目组织形态创新实践初探——以“中国学”项目为例[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2 王建平;曾华;;美国战后中国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3 张注洪;;国外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历史考察[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4 ;致读者[A];诗经研究丛刊(第九辑)[C];2005年

5 ;致读者[A];诗经研究丛刊(第八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尚雯;探讨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杨雪梅;真实中国需要多样呈现[N];人民日报;2010年

3 范春燕 冯颜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海外主流中国学的“现代化”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北京大学教授 张注洪;我国学术界对国外中国学的研究[N];人民日报;2012年

5 褚艳红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论坛办公室;建设全球视域的当代中国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陈效卫 张晓东 谢亚宏 林雪丹;俄罗斯中国学,,历久弥新[N];人民日报;2013年

7 艺术评论家 王南溟;不能用“翻译书”遮蔽“中国学”[N];中国文化报;2014年

8 李延枫;加强国际交流 掌握国外中国学动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吴小雁;“中国学”全球升温的背后[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宝丽娜;倡导建立“现代中国学方法论”的重要尝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杰;作为方法的“语境”[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彭传怀;论十月革命前俄国大学的中国学[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2 张裕立;《亚洲研究杂志》中的中国学研究(1980-2005)[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赵志群;近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战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林颖;美国中国学:从传统到现代[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艳霞;临淄区高中国学诵读教学实验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7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98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098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6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