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科举八股文考试功能述论

发布时间:2018-07-05 06:42

  本文选题:科举 + 八股文 ; 参考:《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摘要】:八股文从明代产生到晚清终结,历时几百年,此间批评亘续不断,如说八股文亡了国家,扼杀思想,戕害了文学。但八股文毕竟首先是以一种考试文体形式而存在,在大规模的选拔性科举考试中,在规范竞争、检测知识、检测智力、防范舞弊、方便阅卷、文有定评等方面,八股文已经很好地履行了其考试功能。对八股文只有多一些宽容,我们才可能理解其产生和存在的价值,才可能对其有一个理性、公正的评价,同时也为我们的语文考试改革提供借鉴。
[Abstract]:From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end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eight-part essay lasted several hundred years, and the criticism continued continuously, such as the death of the country, the killing of thought and the killing of literature. However, after all, the eight-part essay first exists as a form of examination style. In the large-scale selectiv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aspects of standardizing competition, detecting knowledge, detecting intelligence, preventing fraud, facilitating the marking of papers, and so on, Eight-part essay has fulfilled its examination function very well. Only with more tolerance to the eight-part essay, we can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its emergence and existence, and have a rational and fair evaluation of it.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als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ur Chinese examination reform.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文学院文化传播系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伯重;八股之外:明清江南的教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J];清史研究;2004年01期

2 刘海峰;八股文百年祭[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龚延明,高明扬;清代科举八股文的衡文标准[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连银;;明代科场评卷方式考——以乡、会试为考察对象[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2 梁仁志;;明清侨寓徽商子弟教育的特色[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3 缪艳红;秦秋兰;郭凯峰;;失地农民参与城乡规划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凤台县两个典型村落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4 郭学信;士与官僚的合流: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确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任继新;;费孝通论民国乡村工业化的必要性及启示[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经素;;中国人的“缘”:一种文化心理学视野下的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盖生;新历史主义视野中的科举制与八股文[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8 潘崇;张兰英;;1933年庄士敦的儒学演讲及其对儒学的认知[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赵存生;;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吴同瑞;;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中华文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海峰;;“科举,非恶制也”——兼谈教育史研究中的知今通古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张劲松;;陈崇与东佳书堂关系的再认识——基于谱牒与地方志的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汪健萍;梁仁志;;明代捐纳与官学教育的衰败[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4 张玮;岳谦厚;;地主减租与农民交租问题——中共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减租政策及实践之研究[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明新;;传统中国法律意识传播体系初探[A];理性与智慧:中国法律传统再探讨——中国法律史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6 吕文浩;;他山之石——民国社会学者的历史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7 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4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黄先耀;初级市场的形成与农村社会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郝锦花;新旧之间[D];山西大学;2004年

8 蒋金星;《清代xC卷集成》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香;明代的知识女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肖芬;高考“3+综+特”科目设置方案预可行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颜培;跨文化书写[D];江南大学;2010年

4 钱学云;中国本土语境下的法律建构[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常成;明代进士录取额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晓凡;家庭结构变迁背景下的婆媳关系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梅蕾;隋唐童蒙教育文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爱波;论归有光的抒情散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彭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学历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

10 林春田;传媒变革中的文化资本与网络背景下的文学际遇[D];厦门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天挺;清代考试的文字——八股文和试帖诗[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02期

2 黄强;八股文的文学因素[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姚梅;试论八股文“章法理论”对李渔曲论的浸染[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4 许树安;;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及其它[J];文献;1986年03期

5 蒋寅;起承转合:机械结构论的消长──兼论八股文法与诗学的关系[J];文学遗产;1998年03期

6 蒋寅;科举阴影中的明清文学生态[J];文学遗产;2004年01期

7 吴承学;简论八股文对文学创作与文人心态的影响[J];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06期

8 刘海峰;“科举学”的世纪回顾[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9 刘海峰;论科举的智力测验性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10 吴承学;明代八股文文体散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潘峰;明代八股论评试探[D];复旦大学;2003年

2 蒋金星;《清代xC卷集成》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鹰;;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测量功能概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孙玉祥;;不会答题怎么办[J];视野;2011年16期

3 胡海义;吴阳;;明清科举考试的特点[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钟s铊,

本文编号:2099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099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a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