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秩序”观之影响及其与中国古代边疆研究——费正清《中国世界秩序: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读后
本文选题:费正清 + “中国世界秩序” ; 参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01期
【摘要】:本文概述了费正清“中国世界秩序”观及其对西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影响,认为费氏的理论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也有着积极意义,特别是在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历代边疆的治理及中国疆域的确立等方面。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John King Fairbank's view of "China's world order"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n the West, and holds that Fei's theory also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frontier history and geography. Especially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mon consciousness and val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governance of the frontier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erritory of China.
【作者单位】: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文生;;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的由来、历史及现实[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周竞红;;从汉族主义到中华民族主义——清末民初国民党及其前身组织的边疆民族观转型[J];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3 李帆;民族主义与国际认同之间——以刘师培的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为例[J];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04期
4 潘先林;;论“五族共和”思想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超;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D];复旦大学;2005年
2 常书红;辛亥革命前后的满族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那瑛;梁启超公私观的解读[D];吉林大学;2004年
2 王旭瑞;黄陵祭祀:公祭与民祭[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刘晓洲;民族主义与晚清的中国认同[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潘汁;民族国家语境下的认同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钧;;费正清的第一篇论文[J];历史档案;2011年01期
2 崔向东;智者的视野——评费正清《美国与中国》[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邹佳辰;;从费正清与拉铁摩尔看美国“中国学”的确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付译婷;;费正清对美国中国学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杜茂玉;;费正清与中国学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谢婷婷;;一位美国历史学家眼中的中国社会[J];华商;2008年03期
7 杨婉蓉;费正清与《中国新史》[J];历史教学;2002年02期
8 杨静林;;略论费正清对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贡献与影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9 顾钧;;第一批美国留学生在北京[J];读书;2010年04期
10 张铠;美国中国史研究专业队伍的形成及其史学成就(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杨婉蓉;;费正清对中美关系史研究的特点及其思想变化探因[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王建平;曾华;;美国战后中国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3 A·柯文;林同奇;王恩重;;《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兴起》[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4 胡志宏;;西方汉学边疆研究的理论取向和价值关怀[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罗敏 实习生 陈剑锋;美国的中国研究:他山的石头记[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2 本版编辑 美国的中国学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 朱政惠 东南亚、南亚的中国学专家 上海社会科学院 马军;世界中国学家的群体分析[N];社会科学报;2006年
3 葛金芳;大陆帝国与海洋帝国[N];光明日报;2004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韦磊;从《当代美国的“显学”》反思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N];北京日报;2008年
5 胡龙春;魏斐德:在中国发现历史[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崔玉军;汉学与中国学的源流及性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7 朱政惠;美国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特约记者 王平 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魏斐德的治学与中国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 艾尔曼;在全球史中重新思考中国[N];解放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张英 实习生 杨艺馨;《剑桥中国史》出版史[N];南方周末;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郑良旭;费正清的“中国观”研究(1929-1991)[D];吉林大学;2011年
2 米姝利;从传承到转变:费正清与孔飞力的中国近代史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蒋婵;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成领;恒慕义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吕杰;“晚期帝制中国”与“早期现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8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李同法;卫三畏的中国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05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10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