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中国历史:社会性别分析的一个有用的范畴

发布时间:2018-07-18 07:05
【摘要】:本文探讨琼.斯科特的论文《社会性别:一个有效的历史分析范畴》的问世对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影响,着力勾勒了社会性别分析范畴在中国大陆和欧美的中国历史研究界相互关联而又截然不同的学术发展轨迹。在英语学术界,斯科特的文章标志着重大的概念上的转变,推动此后的研究走出仅限于对妇女的思考,引向对社会性别的关注;走出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作更广阔的对权力关系的探究。斯科特关于文化符号、规范性概念、政治社会体制和主体性身份的重要性的论述,帮助催生和组织了英美中国历史研究界大多数最有影响的新研究成果。虽然"男女"在历史上作为儒家社会组织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文人学者广泛论述,而当代中国历史学界对社会性别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关注则在近年来才出现,社会性别史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尚处起步阶段。
[Abstract]:This paper deals with Joan. The impact of the advent of Scott's paper, gender: an effec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Category,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This paper tries to outline the different academic development paths of the category of gender analysis in Chinese historical research circles in mainland China and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English academic world, Scott's essay marks a major conceptual shift, pushing the subsequent study out of limited thinking about women, leading to attention to gender, and moving out of the dualistic mindset of men and women. And to make a broader study of power relations. Scott's discuss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symbols, normative concepts, political and social systems and subjective identities helps to give birth to and organize most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new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field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Chinese history. Although "men and women" have been extensively discussed by scholars and scholars in histor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fucian social organization ethics, the attention paid by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ans to the theory and analytical methods of social gender has only recently appeared.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history in mainland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作者单位】: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桑塔克鲁斯历史系;美国密西根大学妇女学系;复旦-密大社会性别研究所;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林小芳;;社会性别理论与中国妇女史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杨念群;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J];清史研究;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妇女经济及家庭地位的影响——以湘西山区的三个行政村为例[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王传满;女性历史的解构与重建——论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女权探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南治国;但开风气敢为先——基督教与清末女子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葛宝祥;跨文化交际中歧视性话语逻辑透析[J];北方论丛;2000年04期

6 张瑛;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妇女解放之路的探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7 丁湘;“女强人”现状之探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顾宝林,顾水林;李白诗中的女性生活习俗和命运新探[J];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杨晓宁;社会性别概念与女权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社会性别概念的产生[J];大连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陈悦悦;五四时期女子教育平权运动[J];丹东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阳;;我国女性期刊中的女性形象[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杨棉月;;贵州农村妇女的社会性别与自我保护意识[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素玲;;被建构的女性:晚清至“五四”时期民族主义话语中的性别表述及其社会文化意蕴[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4 林星;;福州女性与近代社会变迁[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5 李升辉;;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民主作风”与女工夜校[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宏宏;平地女性与山地女性[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黄芸珠;唐代女性与文学的相关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文联;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晓蓓;清代婚姻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郭海文;唐五代女性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厦门为中心[D];厦门大学;2004年

8 石元蒙;明清朝贡体制的两种实践(1840年前)[D];暨南大学;2004年

9 杨孝容;佛教女性观源流源流辨析[D];四川大学;2004年

10 杜学元;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先秦至晚清)[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Z,

本文编号:2131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131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f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