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中华农耕文化与古代文士的隐逸情趣

发布时间:2018-07-18 09:25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卷中,古代文士的隐逸之趣是其显著、生动的无尽主题。不管是归隐田园的隐士,还是身居庙堂的朝臣,山水田园都是他们心心向往的精神家园。究其原因,中华农耕文化是决定他们价值取向的主要原由。农业作为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方式,影响深远。扎根于农业文化土壤上的中华农人与自然的亲和感根深蒂固。故此,中华士人无论现实中是否归隐,他们总会把田园山林当作心中最圣洁、最美好的乐土而去追求。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he reclusive interest of ancient scholars is its remarkable and vivid endless theme. No matter the hermit in the pastoral area or the courtiers in the temple, the landscape pastoral garden is the spiritual home that they yearn for. Investigate its reason, Chinese farming culture is the main reason that decides their value orientation. Agriculture, as the main economic mode in ancient China,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The affinity between Chinese farmers and nature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soil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Therefore, the Chinese scholars, no matter whether they retire or not, always pursue the idyllic mountains and forests as the holiest and most beautiful paradise in their hearts.
【作者单位】: 陇东学院中文系;
【基金】: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资助(0610-01) 陇东学院科研项目(xysk0710-05)
【分类号】:K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清泉;论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意义[J];文学评论;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皓政;;一部诗意的“历史”——论《聊斋志异》的文本性质与历史品格[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续)[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3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4 宋芸;;浅谈唐太宗赋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吴树勤;杨学坤;;以公心辨:辩论理念的回归与超越[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6 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天人统一论——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实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7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8 陆建华;荀子礼法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9 郭振香;论《礼运》与《中庸》在治政之道上的分野[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10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宋超;;“先农”与“神农炎帝”——以里耶、周家台秦简为中心的讨论[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4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刘珏;;郭沫若早期剧作与爱尔兰近代剧之比较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7 林宏星;;天人和谐:一个待完成的过程——荀子“天论”的生态伦理意识[A];生态伦理与知识的责任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周凤五;;上博楚竹书《彭祖》重探[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9 严寿澄;;儒道二家思想与价值多元论[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10 徐放鸣;;比较诗学视野中的文学风格论研究[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宋利娜;先秦儒家农业观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8 王砚;感性与理性之浮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清泉;隐逸人格精神与中国古代艺术美追求[J];学术月刊;199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续增;;是遗产,也是烙印——关于长城和农耕文化[J];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09期

2 汪国风;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于建设;;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J];文明;2006年04期

4 吴嵘;;试论贵州农耕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5 李星;;论许真君民间崇拜中的农耕文化[J];农业考古;2009年03期

6 薛荣;贾兵强;;先秦中原农耕文化的内涵与再生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7 苏怀亮;;一幅北方农耕文化的真实画卷——鄂尔多斯市广稷农耕博物馆散记[J];鄂尔多斯文化;2010年01期

8 宋薇;“温情与敬意”的文化情怀——钱穆文化思想浅析[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阎丽杰;农耕文化与渔业文化的对话——评“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的文化间性[J];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姚振发 ,时国文;目击炎帝陵祭祀大典[J];文化交流;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红兵;;农耕文化背景下的都市书写[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4)[C];2005年

2 张碧波;庄鸿雁;;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历史整合——关于蒙古族主导下的历史统一新格局的探讨[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3 刘茂松;;湖南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全面扬弃农耕文化[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玉洁;;黄河流域农耕文化述论[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5 罗汛河;;从神话传说看布依族的农耕文化[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6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明堂;陈明九;;对农村生活文化建设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8 吴团英;;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沛林;;农耕文化景观与传统人居环境[A];人居环境学研究论文集[C];2007年

10 蔡镇楚;;论茶祖神农[A];《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丁艳;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筹委会研究讨论节会各项方案[N];陇东报;2009年

2 陈建宗;环县扮靓县城喜迎农耕文化节[N];陇东报;2009年

3 巩晓静 张烨;西峰区农耕文化节签约项目4个[N];陇东报;2009年

4 记者 赵亮;市南梁革命历史文化研究会和周祖农耕文化研究会分别成立[N];陇东报;2009年

5 张绪勇 李宏岳 尤建龙;镇原民俗文化产品扮靓农耕文化节[N];陇东报;2009年

6 记者 赵亮;把农耕文化节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实效[N];陇东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长清 特约记者 谢喜灵;粮乡老窖:中华农耕文化第一酒[N];经理日报;2010年

8 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王乐飞 通讯员 王海涛;农耕文化催热乡村游[N];苏州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柏芳;张春贤滕文生视察耒阳[N];衡阳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先朝阳;农耕文化的光芒[N];甘肃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智君;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D];复旦大学;2005年

2 苗红;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庆阳农耕文化与区域环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何军;关中农村发展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4 李学良;文明的历史脚步——建国以来滇南少数民族农地利用模式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 朱华武;湘绣文化旅游形成与适应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6 李长虹;“东北作家群”小说的文化精神[D];吉林大学;2007年

7 郭海红;继承下的创新轨辙[D];山东大学;2008年

8 吴育标;中国世界遗产战略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孙雪岩;韩国秋夕的文化变迁与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文颖;农耕体育文化传承的变迁与当代危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于开红;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3 陈志学;壮语语词视野中的农耕文化观念[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王小林;略论“市民社会”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D];苏州大学;2007年

5 刘佳峰;我国农耕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的价值探讨与发展模式构建[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王丹;杭州农耕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7 梁玫;莫言的农民观及其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塑造[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袁雪雯;农耕文化在现代中国景观设计中的价值和影响[D];江南大学;2008年

9 张丹;陕西华阴双泉村张氏家族老腔音乐的考察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8年

10 李自R,

本文编号:2131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131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a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