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丧归制度初步研究
[Abstract]: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in ancient funeral rites and customs, the system of funeral return show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system of mourning and returning in Han Dynasty was gradually formed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system of mourning and returning in pre-Qin Dynasty. The system of mourning and returning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ad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rank and class, especially the system of official and jade clothes. The system of mourning and returning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a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system of mourning and returning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 order to further stabilize the rule and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official, the imperial court stipulated the specifications of the aristocrats and official pawns at all levels, and further improved and perfected the system of giving the posthumous title to the officials, which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K234;K89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启安;从莫高窟壁画看唐五代敦煌人的坐具和饮食坐姿(上)[J];敦煌研究;2001年03期
2 倪润安;;北周墓葬“不封不树”辨析[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02期
3 李金荣;汉末魏晋挽歌及其流变论——兼谈挽歌的产生[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徐晓光,吴大华;神判与法律器物文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胡淑芳;;试析元杂剧中青楼女性故事的批判精神[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钟年;寡妇问题——社会史立场的检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7 杨菊华;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轨迹[J];华夏考古;1999年01期
8 陈_e堂;河南济源泗涧沟墓地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9年02期
9 齐东方;中国早期金银器研究[J];华夏考古;1999年04期
10 霍巍;四川汉代神话图像中的象征意义——浅析陶摇钱树座与陶灯台[J];华夏考古;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萧圣中;曾侯乙墓竹简释文补正暨车马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洪石;战国秦汉漆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5 温乐平;秦汉社会消费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蒋晓春;三峡地区秦汉墓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沈t ;南朝陵墓雕刻造型风格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8 张焕君;魏晋南北朝丧服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9 胡敏;中西人体美观念及其表现形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甄尽忠;先秦时期社会救助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绍瀊;两汉护羌校尉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员雪梅;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玉器考释[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3 崔艳华;先秦玉器与玉文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4 郭向平;汉代砖石画像计算机处理与农史信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5 张春阳;南学约简与北学深芜[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6 赵海洲;东周车马埋葬制度初探[D];郑州大学;2004年
7 陈彦姝;十六国北朝的工艺美术[D];清华大学;2004年
8 刘艳;东晋南朝的工艺美术[D];清华大学;2004年
9 熊煜;中国陶塑艺术特征的初探及历史文化意义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杜蕾;山东汉画像石乐舞图像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郑绍宗;汉代玉匣葬服的使用及其演变[J];河北学刊;1985年06期
2 刘昭瑞;论肥致碑的立碑者及碑的性质[J];中原文物;2002年03期
3 韩国河;简论坡形墓道[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先兴;;论汉画像中的虎信仰[J];江汉论坛;2011年06期
2 魏崴;;汉画与汉代人的精神世界[J];文史杂志;2011年04期
3 王天艺;王勇刚;;延安出土的汉代陶仓V鱗J];收藏;2011年08期
4 徐蕊;;汉代服饰的发展轨迹及其变化动因分析[J];中原文物;2011年04期
5 武利华;燕燕燕;;汉代图像中的阴曹地府[J];东方收藏;2011年07期
6 黄文静;;东汉墓葬中的陶灶设计研究[J];农业考古;2011年04期
7 吴雪杉;;从“九鼎”到“丹鼎”——四川汉代“取鼎”图像的嬗变[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刘帅;;南阳汉画像石中的汉代音乐艺术启示[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9 张春新;谢盈盈;;南宋川南墓葬石刻独特的艺术魅力[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10 马嘉;;从汉画像砖石中看女乐舞蹈动作特征[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智远;徐婵菲;;儒教神学对两汉之间丧葬画像的影响[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韩朴;袁碧荣;;北京民俗文献资料综述[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风俗史研究[C];2007年
3 曾繁模;彭冰;;汉画艺术生产劳作类题材特色与审美意趣——以中西部地区为中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金爱秀;;试论汉代农耕画像的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凌皆兵;;由汉画看汉代的饮茶习俗[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门洋溢;;论汉画中服饰图像体现的阶级性[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佘向东;;从汉画看汉代的商业繁荣[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吴峰;吴瑞吉;;山东莒南汉画资源调查[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何志国;;汉代云气纹与神仙思想[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高二旺;;由汉画解析汉代的灵魂观念[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缪士毅;中国文化中的“羊”[N];中国包装报;2002年
2 王俊奇;三伏饮食文化[N];中国档案报;2002年
3 西海;青海文物沉睡到何时?[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4 许赣荣;酒的神秘起源[N];中国质量报;2002年
5 李兆权;民族工业文化的大观园[N];云南日报;2001年
6 李菊;豆腐是怎样发明的[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黄毅 特约记者 曹建华 容乾;名城旅业旺[N];亚太经济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石荣传;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李虹;死与重生:汉代墓葬信仰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兆娜;汉族丧葬礼俗中纸扎文化的考察与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2 贾继亮;从民间丧葬礼俗看传统文化在民间的传承和演变[D];山东大学;2011年
3 彭兰红;丧葬礼俗的文化意蕴及文学功能[D];兰州大学;2006年
4 王凤娟;汉画像石与齐鲁风俗[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卉;汉代金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立;我国民间丧仪蕴含的终极关怀精神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牛晓春;榆林汉代画像石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高叶青;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陈绍皇;清江流域土家族丧葬礼俗及其歌词的文化内涵[D];兰州大学;2007年
10 陈仲梅;楚汉漆器设计的功能性与审美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37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137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