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礼于器——中国餐具的礼仪教化功能研究
[Abstract]:After the baptism of the Bronze Age, Chinese tableware was imprinted with ritual forever. As a result, tableware, as a practical instrument, has a metaphysical meaning of ethical education and becomes an institutional social and cultural symbol in Chinese life. Thus, the basic activity of eating, drinking and drinking to maintain the existence of life becomes a meaningful form, a feast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inheritance. In this feast, the individual completed the recognition of his own role,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status, and gradually realized the transformation to the social group and the domestic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pays attention to the et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erarchy and harmony and nourishes all things silently.
【作者单位】: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文化与艺术系;
【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中国餐具审美研究”(项目编号:C08S08)
【分类号】:K8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刚;周代食政的特点与形成因素探论[J];史学集刊;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海生;;祷疾仪式的主要仪节[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2 杨华;论中国西南地区腰坑墓葬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兼论中国腰坑墓葬俗文化的起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吴庆洲;中国古城防洪的历史经验与借鉴(续)[J];城市规划;2002年05期
4 李玉林;吴城类型文化新探[J];东南文化;1991年06期
5 钟年;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中国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一种力量[J];东南文化;2000年07期
6 冯卓慧;;中国古代慎刑思想研究——兼与20世纪西方慎刑思想比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杜勇;春秋战国城市发展蠡测[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8 宋玲平;再议辉县琉璃阁春秋大墓的国别[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04期
9 王贵生;刑天精神本源新探[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张琪亚;先秦祭祀风俗流变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3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李立新;甲骨文中所见祭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亚光;周代荒政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安斌;战国与启蒙时代的刑法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8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龚汝富;明清讼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10 赵玉宝;先秦性别角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志弘;论商周时期的神本主义文化[D];苏州大学;2001年
2 李近远;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农时敏;文化视角中的中美广告语言及其对比[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郑菡;大俗之美——浅论聊斋俚曲的“俗而不俗”的特征[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5 金富贤;殷墟E16坑甲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韩江苏;甲骨文中的l殻ǎ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李龙海;商代的继承制度[D];郑州大学;2002年
8 骈慧娟;先秦火政考[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秦永艳;商代的农业及其社会影响[D];郑州大学;2003年
10 金粉;胡适和金yP镇的社会问题剧比较研究——以<终身大事>和<李永女>为中心[D];延边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顺达,肖绍斌;从“孝”、“忠”范畴看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J];探索;1998年06期
2 管成学;现代化与科技古籍整理浅议[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7年01期
3 张雁南;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座谈会综述[J];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05期
4 霍志军;;伏羲文化的精神特质及其现代阐释[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周媛;;汉民族尚“三”现象的传统文化解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6 亓顺美;;李提摩太的中国文化观[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8年04期
7 宋志坚;;“国学热”三题[J];领导文萃;2009年07期
8 王功俯,孙洪林;传统文化与中国地名的关系[J];中国地名;2000年06期
9 介永强;;关于中国文化史教学的一些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年03期
10 黄刚;;礼与中国古代法—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礼”“法”观[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田广清;;中国领导思想史[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2 刘海峰;;科举制度应当如何评价[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3 宋丙涛;;黄河农耕文明辉煌和衰落的制度性和经济性原因分析[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4 王建堂;;《诗经》与三晋文化[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国英;国学热不必“一窝蜂”[N];人民日报;2008年
2 本版编辑 国际易学研究基金会董事长 朱高正 中华老子研究会 陈光柱 河南 闵良臣;元典辨[N];社会科学报;2006年
3 朱延平;费孝通主题演讲中国古玉与传统文化[N];中国文物报;2001年
4 ;国学离开过我们吗[N];光明日报;2006年
5 王锟;国学:民族自信力的试金石[N];光明日报;2007年
6 杨志明 左红 王莹(主笔);试论中国香道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前景[N];陇东报;2008年
7 马立诚邋雷颐;历史的拐点与改革命运[N];北京日报;2008年
8 ;从历史看儒家文明的生命力[N];文汇报;2008年
9 周永亮 郑国茂;为什么要重修舜帝陵?[N];永州日报;2005年
10 梁俊艳;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对策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文安;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2 乔玉光;危机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北方草原传统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袁咏红;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田长生;辜鸿铭保守主义文化观浅析[D];厦门大学;2007年
3 谢伟岸;论中国封建社会人才结构对其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年
4 朱敏卓;几组汉字形音义中的中国传统生命观[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梦s,
本文编号:2144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14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