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乡饮酒礼与食犬风俗——《仪礼》酒会用牲制度的地域特征和文化渊源

发布时间:2018-08-29 10:38
【摘要】:《仪礼·乡饮酒礼》及相关各篇记有贵族酒会使用犬牲的规定,按这一规定举行的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和大射礼都带有食犬宴会的性质。如果不计饮酒仪节,《仪礼》描述的乡饮酒礼其实就是一场"狗肉盛宴"。对照周代用牲制度来看,《仪礼》所说专用犬牲的规定并非当时乡饮酒礼和类似酒会的通例,很可能只是鲁国及邻近地区特有的习惯。西周春秋时期的鲁国保留了较多的商文化因素,该地区乡饮酒礼使用犬牲的惯例当是沿袭了商族常用犬牲和喜食犬肉的传统。辨明《乡饮酒礼》食犬惯例的性质和来源,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仪礼》的史料价值和周代礼俗的地区差异等问题。
[Abstract]:The drinking ceremony in Yili Township and its related articles contain the regulations on the use of canine animals in the aristocratic reception. The rural drinking ceremony, the village shooting ceremony, the Yan ceremony and the big shooting ceremony held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regulation all have the nature of canine eating banquets. If you don't take into account the festival, the ritual of drinking in the countryside is actually a "dog meat feast." Compared with the system of using animals in Zhou Dynasty, the regulations of the special dog animals mentioned in "Yili" were not the general rules of drinking rites and similar cocktail parties in the countryside at that time, but probably just the special habits of Lu and its neighboring area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Lu retained more factors of commercial culture, and the custom of using dogs and animals in the drinking ceremony in this area was that it followed the tradition of dog animals commonly used in Shang nationality and dog meat preferring to eat dog meat. To distinguish the nature and source of canine eating custom in "Rural drinking ritual" is helpful to fully and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Yi Li"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etiquette and custom in Zhou Dynast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栾丰实;太昊和少昊传说的考古学研究[J];中国史研究;2000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永波;张光明;;益都得名与伯益古族新证[J];管子学刊;1992年01期

2 刘敦愿;古史传姫与典型龙山文化[J];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1963年S2期

3 陈平;从“丁公陶文”谈古东夷族的西迁[J];中国史研究;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锷;武威汉简本《仪礼》与“十三经”本《仪礼》比较研究[J];社科纵横;1994年03期

2 王锷;《仪礼》白文经版本考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01期

3 马增强;《仪礼》研究及其意义[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祝中熹;存世最古经籍写本——《仪礼》简[J];丝绸之路;1998年01期

5 丁鼎;试论《仪礼》的作者与撰作时代[J];孔子研究;2002年06期

6 王锷;汉代的《仪礼》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7 张焕君,刁小龙;武威汉简《仪礼》研究四十年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05期

8 伏俊连;释《仪礼》“握手”[J];辞书研究;1999年02期

9 李春伶;《仪礼通论》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02期

10 杨天宇;谈《仪礼》中的宰杨天宇[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先荣;;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渊源[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张志豪;;山水索怀处处茶——旅游中的茶境与诗韵[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3 赵鸣;;山西园林古建筑发展的文化渊源[A];中国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陈锦谷;;福州与台湾的文化渊源[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5 颜纪臣;申国俊;;山西民居建筑文化渊源与形成初探[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6 彭文宇;;闽台立春节庆习俗[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7 王宗法;;台湾文学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8 余学新;;试析“和谐社会”论的传统文化渊源[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予同;;朱熹之经学[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10 苏欲晓;;屈原之问与约伯之问——两种文化下的终极质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詹子庆;《仪礼》:古代贵族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N];光明日报;2001年

2 李广;赵文化渊源考述[N];光明日报;2005年

3 艾林;两岸林太师公文化渊源[N];闽南日报;2009年

4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安作璋;水滴石穿见真功[N];光明日报;2008年

5 刘江永;文化渊源一线牵[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6 李瀛;“和谐”的传统文化渊源[N];吉林日报;2008年

7 袁 钟;中西医学并存的文化渊源[N];大众科技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高建生邋见习记者 邱志华;简锦益:墨牵两岸情[N];中国企业报;2008年

9 王春瑜;评泡沫史学[N];北京日报;2000年

10 朱亚非;清初山东士人的学风[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增强;《仪礼》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2 罗显勇;论二十世纪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的母题及其文化渊源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3 武恩义;英汉典故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薇;《仪礼》名物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孟美菊;武威汉简《仪礼》异文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Z^;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核心及其文化渊源[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4 林伟;春醪中的泪与笑[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海峰;团队精神的文化渊源与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6 谢亚兵;工笔画的写意性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何建木;云南青铜文化区系类型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8 陈雪莲;吴昌硕养生印语及其文化渊源[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9 季庆阳;孟子的思想渊源浅探[D];西北大学;2002年

10 郑红利;秦丧葬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210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210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4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