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汉化”刍议

发布时间:2018-09-14 14:33
【摘要】:“汉化”是中华各少数族同华夏文化融合,并改造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一元主体、多元格局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渠道;“汉化”的倡导者往往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族上层人物,其表现往往是非暴力的,通过法规形式自上而下推行;“汉化”是个开放性体系,既有低位文化向高位文化的靠拢,也有汉民族文化对少数族文化的融汇和吸收。关于历史上少数族的汉化,历来有一些误断。有人以为“汉化”是汉族统治者用一种强制的手段“同化”少数族,从而扼杀他们在思想意识上的反抗。国外有些人更错以为“汉化”是灭绝少数民族文化,,是汉民族种类至上,强力推行本民族文化的结果。如果我们揭开历史的帷幕,拂去岁月的尘封,对中国历代王朝,尤其是北魏、前秦、辽、金、元、清等少数族建立的王朝中所发生的汉化现象进行一些解索和界定,就会发现所谓“汉化”,主要是中华各少数族主动向华夏文化及其核心儒家文化靠拢,使之融入并改造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历史现象。正是这种向华夏文化及其核心“儒家文化”靠拢的“文化”才形成了一元主体、多元格局并为各族所认同的中华文化。这也是中国不会“解体”,中华各民族间有着牢固凝聚力的原因所在。本文试从“汉化”的倡导者,“汉化”的内容和方式,推行的过程和结局等方
[Abstract]:"Sinicization" is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in which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of China merge with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ransform their own culture. It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n a monistic and pluralistic pattern. The advocate of "Sinicization" is often a minority upper class figure who enters the Central Plains, and its performance is often non-violent and carried out from top to bottom through the form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Sinicization" is an open system in which the lower culture draws close to the high culture. There is also the integration and absorption of minority cultures by Han nationality culture. There have always been some mistakes regarding the Siniciz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history. Some people think that "Sinicization" is a forced means by the Han rulers to "assimilate" minority groups, thus stifling their ideological and ideological resistance. Some people in foreign countries even mistook that "Sinicization" was the result of the extinction of minority culture, the supremacy of Han nationality's category, and the enforcement of its own culture. If we lift the curtain of history and sweep away the dust of the years, we can explain and define the phenomenon of Sinicization that occurred in the dynasties established by the Chinese dynasties, especially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Pre-Qin Dynasty, the Liao Dynasty, the Jin Dynasty, the Yuan Dynasty, the Qing Dynasty, and so on. It will be found that the so-called "Sinicization" is mainly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in which the minority ethnic groups in China take the initiative to draw closer to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core Confucian culture, so that it can be integrated into and transform its own national culture. It is this kind of "culture" that draws close to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core "Confucian culture" and forms the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monistic, pluralistic and recognized by all ethnic groups. This is why China will not disintegrate and there is strong cohesion among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Sinicization", the process and outcome of its implementation, and so o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advocates of "Sinicization",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Sinicization.
【作者单位】: 安徽省社科院
【分类号】:K2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大平;“汉化”科技新词有规范[J];了望;1998年40期

2 张秀明;中国学生英文写作中的“汉化”现象探究[J];福建外语;1998年03期

3 张直心;“汉化”?“欧化”?——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写作的文体探索[J];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04期

4 郑兰;浅谈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汉化”现象[J];南平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5 高智瑜,林华;试论利玛窦的“汉化”倾向[J];新视野;2000年02期

6 李大龙;也谈“澶渊之盟”形成的原因[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7 尹承琳;;论辽初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特点和性质[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8 乔晓金;;契丹铸钱上限议[J];中国钱币;1986年01期

9 乔晓金;;契丹铸钱上限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2年S1期

10 赵卫邦;契丹国家的形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凤岐;;第六讲 耶律阿保机——辽朝缔造者[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7——辽海讲坛·第五辑(历史卷)[C];2009年

2 张正明;;不知晋,焉识楚?不知楚,焉识晋?[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3 李卉;;在华夏文化中追寻、彷徨与迁徙——南方狼近期诗歌评析[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李景煜;;中国史学肇源于《春秋》[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5 侯先荣;;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渊源[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朱文民;;浅议契丹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黄明福;;汉代名儒尹珍与道真县县名[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永志;;祖州石室再探[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9 周孚政;;“中华”与“华夷之变”[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10 达飞;;华夏文化之中华伦理[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津 张盛;“汉化”英文版AutoCAD[N];电脑报;2005年

2 冯锴;菏泽市华夏文化促进会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召开[N];菏泽日报;2010年

3 陈史;服务社会 促进交流[N];潮州日报;2008年

4 杜永道;周有光[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马艺华;体育比赛要传扬华夏文化[N];中国体育报;2004年

6 王文;在英华人庆祝中国—东博会成功召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丁刚;发展中文教育 弘扬华夏文化[N];人民日报;2002年

8 顾意亮;上海华夏文化经济促进会作用日益凸显[N];人民政协报;2003年

9 ;传承华夏文化 促进祖国统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周芳;耿莹:将“五彩传说”进行到底[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2 陈永志;契丹史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3 成守勇;礼乐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蒋金玲;辽代汉族士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袁本海;沙陀的形成及其与北方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王淑兰;历史地理视角下的辽代城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克良;清前期盛京八旗王公贵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魏蔚;关于契丹建辽的几个重大史实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蒋金玲;辽代渤海移民的治理和归属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伞霁虹;辽朝上京建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军成;基于旅游者认知角度的西安文化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6 郑伟佳;唐末五代入辽汉人群体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7 陈丽;五代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红杰;中国名山“天路历程”思想的营造手法及其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9 王鑫玉;《册府元龟·外臣部》东北史料辑校(三)[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武跃;早期公羊学派民族观念的发展[D];内蒙古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42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242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7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