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封贡体系内属国与藩部界定标准的探讨
[Abstract]:Northeast China, southwest of China, althoug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is different, but different can also be seen in the same. In a comprehensive survey, these differences provide us with a key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state, vassal and general contacts in the system of consecration.
【作者单位】: 辽宁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马振方;;《胭脂》《折狱》虚实辨析——兼谈《聊斋志异》中的真人假事小说[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邹宗良;解新颜;;“姑奶奶”、“关圣帝君”与“金龙四大王”——再论《醒世姻缘传》康熙年间成书说之不能成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4期
4 巩聿信;;《聊斋志异》与杂纂[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5 陈郑;;清初赋税事件对蒲松龄生活与作品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6 贺根民;;《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考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7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8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9 宋芸;;浅谈唐太宗赋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10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3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5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蒲霞;;论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运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7 穆从贺;;冯煦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8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10 王雪源;;薛凤祚研究刍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崔蕾;满族舒穆禄氏研究与资料整理[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刚;;关于封贡体系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智喜君;中原王朝同高句丽的关系不是中外关系──对现行高校历史教材的一点看法[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姜维东;;论中原王朝对高句丽政策的思想基础[J];东北史地;2004年05期
4 邵如林;邸明明;;佛国于阗[J];丝绸之路;2008年02期
5 刘建丽;;两宋时期儒学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与发展[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
6 戴显群;高学钦;;五代十国割据形态的特征及其对统一进程的影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郝祥满;;天朝礼治体系下的东亚“封建社会”[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3期
8 陈志刚;;论中原王朝封贡体系的军事防御性——以地缘政治、军事关系为中心的探讨[J];东岳论丛;2011年05期
9 蒋俊;从人类学视野看明代封贡体系:关于礼物的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10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康松;吴琦;;中原典籍的入辽及其贡献[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鸿宾;;传统与近代的对接——从地域和民族角度论述中国传统王朝的近代境域[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吴丽娱;;五代的屋税蚕盐[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年
4 张士尊;;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644—1911[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5 朱悦梅;;甘州回鹘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及其特点——甘州回鹘历史区域地理分析[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陶玉坤;;北方游牧民族的王位继承制度[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彭向前;;谅祚改制考论[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8 杜文玉;王蕾;;五代十国时期茶法考述[A];唐史论丛(第九辑)[C];2006年
9 杜文玉;梁丽;;五代时期畜牧业发展状况初探[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10 肖楚宇;;名史配名城——高句丽古城寻踪[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卜宪群;怎样看待历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N];光明日报;2009年
2 演讲人 宁可;历史上的中国[N];光明日报;2009年
3 米哥;鲜活的历史[N];江淮时报;2005年
4 袁剑;故乡的离愁,民族的“朝圣”[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陈立柱;淮河流域文化的发展[N];安徽日报;2010年
6 张剑锋;和亲与巧实力[N];学习时报;2010年
7 施立卓;南诏大理国在祖国统一中的历史功绩[N];大理日报(汉);2007年
8 钟少异;中国传统国家安全思想的特点[N];学习时报;2007年
9 首都博物馆 高凯军;从地域特点看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N];中国文物报;2009年
10 袁剑;长城的意义指向及其所体现的边疆意识[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念文;西北与中原[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峰;国际体系与中国对外关系: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李臣玲;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陈金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质子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李瑞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陆路丝绸之路上的胡商[D];四川大学;2007年
6 尹全海;清代渡海巡台制度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红梅;玄菟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白雪;魏晋北朝河西走廊的民族结构与社会变动[D];兰州大学;2012年
9 王福利;辽金元三史乐志研究[D];扬州大学;2001年
10 李大龙;《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惠冬;势在中原:五代时期中原王朝之地位与宋初统一战略[D];暨南大学;2010年
2 彭丽;隋唐时期中原王朝与北疆突厥、契丹民族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涤非;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战争的战术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金东永;汉唐时期朝鲜半岛政权与中原王朝的朝贡册封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陈丽;五代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成永娜;乌桓民族关系探析[D];烟台大学;2009年
7 赵晓燕;柔然民族关系初探[D];烟台大学;2009年
8 杨柏怡;辽朝酒文化与民族文化交流[D];吉林大学;2008年
9 赵旭东;五代与十国政治、军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赵贞;晚唐五代宋初的灵州道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245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245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