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创新与流弊:千年科举制度面面观

发布时间:2019-03-17 12:53
【摘要】: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清廷诏准。故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一切士子皆由学堂出身。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制废除已经一百年了,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至今仍莫衷一是。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当今学者对科举制的研究已经超越科举制本身,向着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乃至科举众多的具体分支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拓展。我们这里所推出的三篇文章,就是这一研究的最新体现。
[Abstract]:Guang Xu 31 years (1905) July, Yuan Shikai, Zhang Zhidong played please stop imperial examination, Qing imperial edict. Therefore, from 32 years of Guang Xu (1906), all the village associations to stop the test, provincial examinations to stop, all scholars are from the school. So fa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hich lasted more than 1300 years in Chinese history, was eventually abolish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has been abolished for a hundred years, and there is still no agreement on the merits and wrong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is that the present scholars' research 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has transcend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tself and made a contribu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n the ancient society and history of China and to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world. Even a large number of specific branche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extensive and in-depth expansion. The three articles we have published here are the latest manifestation of this study.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蓝翎;略谈《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J];文史哲;1980年06期

2 ;《聊斋》揭露了科举制度吗?[J];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02期

3 黄秉泽;论《儒林外史》的长篇艺术结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4 徐新民;;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J];江苏教育;1981年08期

5 吴仁安;清代的科举制度[J];史学月刊;1982年04期

6 张连起;清朝末年出现的办学热潮[J];史学月刊;1983年02期

7 左益寰;唐代科举制度述略[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6期

8 刘智亭;唐代科举制度及其流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9 塔娜;;越南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J];东南亚纵横;1983年04期

10 赵钦一;清代的科举制度[J];史学月刊;198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凡炎;;梁启超对科举制度的反思[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2 沈治钧;;求索文行出处之道:《儒林外史》主题思想重议[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沈治钧;;《儒林外史》: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裴相贤;;张载礼学思想考[A];“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下定雅弘;;李白的形象在日本——兼论李白与科举的关系[A];中国李白研究(1998-1999年集)——李白与天姥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王兴亚;;明太祖罢而复行科举的得与失[A];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7 黄启臣;陈柏坚;;朱元璋对科举制度的改革[A];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8 林麓月;;国子监生与明代两京乡试——“明代监生的上升社会流动”余论[A];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9 詹家豪;;论明代太学生仕途的盛衰[A];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10 高寿仙;;明代士大夫对科举的评论及改革设想[A];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教科院 王晓春;家庭教育有误区[N];北京日报;2000年

2 徐媛媛;云大与云南贡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程旭彩;“语文”一词的由来[N];河南科技报;2000年

4 宋祖荫 龙雁;培养学生多动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5 水天长;从科举取士到近代学堂的建立[N];甘肃日报;2001年

6 张金海;加强人事考试制度建设为实施人才战略服务[N];经济参考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甘险峰;余秋雨万里归来话人文[N];深圳商报;2001年

8 朱鸿召(解放日报社);陈学昭“心事”绵绵[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9 特约撰稿 陶继明;嘉定博物馆——科举制度的兴衰[N];文汇报;2001年

10 廖奔;借鲁迅还魂[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利峰;晚清粤澳闱姓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俞钢;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陈文;科举在越南的移植与本土化[D];暨南大学;2006年

5 吴铮强;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D];浙江大学;2006年

6 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益;论宋代文官制度充分发展的三大因素[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晓靖;论古典戏曲里的科举社会[D];扬州大学;2002年

3 邓小泉;唐代科举与政治人才关系的综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冯伟;北宋初期科举文化与西昆体[D];湘潭大学;2005年

5 刘久顺;天花藏主人才子佳人小说与科举制度[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洪涛;从宋代笔记小说看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心态[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董馨;双重变奏中的不同历史命运[D];吉林大学;2006年

8 张志军;从督办政务处看清末新政[D];南昌大学;2006年

9 史韵;仕金汉人与金朝的教育和科举[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纪昌和;《唐摭言》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423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4423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6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