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
[Abstract]:......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历史系!030006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华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及其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2 艾萍,王荣环;抗战时期人口内迁与后方社会意识的变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李春华;西部大开发 城市要先行——北疆铁路沿线城镇带发展战略[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谭峰;;浦东新区外资分布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郑连生,李海山;河北省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0年02期
6 舒从全;关于营建三峡库区“舒适城市”的构想[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赵燕菁;探索新的范型:概念规划的理论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1年03期
8 叶玉瑶,张虹鸥,罗晓云,李斌;中外城镇群体空间研究进展与评述[J];城市规划;2005年04期
9 修春亮;城市规划的社会科学理论基础[J];城市问题;1995年05期
10 代合治,刘兆德;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J];城市问题;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宁越敏;黄胜利;;上海市区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及其变迁特征[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2 潘洵;杨光彦;;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农村的社会变迁[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卫民;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2 董宪军;生态城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陈瑛;特大城市CBD系统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君;城市改造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5 郑伯红;现代世界城市网络化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士君;城市相互作用与整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邹积君;内蒙古太仆寺旗宏观经济发展预测模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9 陶希东;跨省都市圈的行政区经济分析及其整合机制研究——以徐州都市圈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厦门为中心[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志华;试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合理化——以武汉市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郑国;关中地区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张祥洲;哈尔滨城市空间演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郭圣乾;信息化与城乡经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姜斌;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6 于霞;城市职能结构类型及优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邓清华;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兼析广州未来空间结构优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陈小东;大学城规划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9 吴莉娅;中国城市化前景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嘉纬;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启銮;夏万年;;略论古都的现代化趋向[A];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褚国飞;美国中国史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庄建;日常生活史:从城市地图到清明上河图[N];光明日报;2009年
3 马焕明;追寻古都文明的轨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华东师范大学 朱政惠;反思是美国中国学发展的助推剂[N];社会科学报;2011年
,本文编号:2506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506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