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中国古代海潮灾害的历史文献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1 06:34
【摘要】:海潮灾害,主要有风暴潮、海啸、海侵、海冰等,其中风暴潮灾害是海洋灾害中最主要形式。而且中国历史上的海啸也主要是风暴海啸。鉴于海潮灾害较强的破坏性,无论在哪个时期都是人们比较关注的。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海潮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学界或是科技史学界,关注的是海潮灾害本身,而从历史学特别是文献学角度对古代海潮灾害在史籍中的记载状况尚乏系统研究,因而妨害了对中国古代海潮灾害的整体认识。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从文献记载的角度出发来看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海潮灾害及其时空分布。历史文献中的海潮灾害不仅可以反应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可以从中反映沿海居民的生活、经济等社会关系。所以,我国古代文献中的海潮灾害记录中其独特的社会性,是值得分析研究的。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试采用历史地理学的海洋-沿海区域文献考证法、比较分析法、史论结合等方法,并借鉴灾害学、环境学、地理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以期对历史时期文献中关于海潮灾害的记载做一个比较详细的整理,并回答各个历史时期海潮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等问题。首先,从史料出发,通过各种方法搜集文献上关于海潮灾害的记载,并做整理和统计。其次,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充分汲取地理学,文献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现有研究成果和相关数据寻求对该地域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并对其成因做出科学、合理、严谨的解释。 本文的价值和创新性在于:一,比已有汇编资料更丰富、系统,这有助于更为接近地把握历史潮灾的全貌。本文对明清之前文献上记载的海潮灾害做了较为详细的统计,明清时期鉴于正史及方志的大量存在和已有学者的详细考证,笔者在本文中不在赘述;二,体现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空间的潮灾的特点。一般的论文或著作都是对具体地域、地形特点来分析海潮灾害的发生原因和特点。本文对各个历史时期海潮灾害的特点分析都是从大出着眼、小处入笔来对当时的海潮灾害做一个整体的把握。即从全国范围来总体观察,并结合该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者来分析当时灾害发生的特点。以利于从总体上和前后历史时期形成对比观察其变化所在;三,体现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记载特点。本文各章中的第三部分即是对该历史时期文献的特点,及其记载特点的分析和价值意义的分析。从宏观上把握了各历史时期记录海潮灾害的文献的特点和价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莉;;海也是个孩子[J];神州学人;2011年08期

2 伊路;;火苗[J];文学教育(上);2011年06期

3 郭伟勋;;陪友下“海”[J];干部人事月刊;1995年01期

4 马述勋;;在党的旗帜下[J];海燕;2011年07期

5 木海;;望海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J];中国天主教;2011年03期

6 学龙;;海边漫步[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7 龙怡;;荔湾举行“粤韵传承盛典”[J];南国红豆;2011年04期

8 毛永温;;我是谁 第八章 识破“天机”[J];中国边防警察;2011年08期

9 ;《法舫文集》出版[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4期

10 晓雪;;两行诗抄[J];星星诗刊;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欢迎订阅2011年《灾害学》杂志[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灾害学》2009年的影响因子及其期刊主要考评指标[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金磊;;现代城市灾害学的原理及系统化模式探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4 彭碧波;夏炯煜;吴斌;;利用LAGEOS卫星激光测距资料解算海潮参数[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5 ;《灾害学》杂志征稿简则[A];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周年庆典会议研究短文集[C];2009年

6 ;《灾害学》杂志征稿简则[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单修政;;如何办好科技期刊—以《灾害学》杂志为例[A];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开乐;;海潮与海啸[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胡辉莹;罗丽红;黄涛;熊唯江;瞿嵘;曾国威;;灾害心理学在灾害应急救援中的作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6年

10 杜炜平;古德生;颜荣贵;;岩爆判定与隧道岩爆监控研究[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友苏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公共灾害学:新领域·新挑战·新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王征;碧海潮声[N];计算机世界;2003年

3 赵春艳;众志成城战海潮[N];中国水利报;2004年

4 李长青;海潮镇 解决噪声扰民问题[N];泸州日报;2008年

5 赵仲达;佛教名刊《海潮音》[N];中国商报;2002年

6 王一凡;法国用新技术应对“黑海潮”[N];中国石油报;2003年

7 平顺县委副书记 崔江华;深入学习海潮精神 全面提升思想认识[N];长治日报;2008年

8 李长青;海潮2010蓄势出彩[N];泸州日报;2011年

9 刘显玲;务实奋进 推动海潮又好又快发展[N];泸州日报;2008年

10 赛迪评测整机测试实验室;新蓝海潮5000D商用PC[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静;河口海岸带附近地下水运移规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刘清;高速公路交通灾害预警管理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3 王海燕;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卜风贤;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5 郭巧娜;滨海多层含水层系统中多组分地下水流及海底地下水排泄[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世霞;中国古代海潮灾害的历史文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朱水莲;中小学灾害应急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D];南昌大学;2012年

3 张跃武;灾害学理论与我国可持续发展[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4 杨再兴;海潮波动对滨海地区地下水位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王志强;高精度GPS测量中的海潮问题[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6 谭华;突发事件灾害后果时空矩阵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耿晓龙;考虑淤泥层弹性储水和渗透系数的在海底有一定延伸的滨海承压含水层系统中海潮引起的地下水头波动[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远;考虑下面弱透水层越流及弹性储水的向滨海无限延伸的含水层系统的水头波动[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何彬;基于城市减灾防灾理论下的城市建设管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10 陈文君;基于政府层面的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灾害管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36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736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e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