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万历初期张居正政治改革实践论析

发布时间:2020-09-28 12:25
   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被称为“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他在万历初期担任内阁首辅,此时明朝的国势已由盛转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张居正在这十余年间励精图治,突破重重阻力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修明法度,整顿腐败吏治并解决长久以来的财政危机,扭转了大明王朝的颓靡局面,深刻影响了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格局。然而张居正去世后不久,万历皇帝就对昔日的功臣与恩师进行了残酷彻底的清算,改革人亡政息,明朝直到灭亡也再未出现一个如张居正般能通观全局洞察时弊从而力挽狂澜的人。对张居正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实践的分析以及对其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探究,可以以史为鉴,为当下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历史经验。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介绍张居正从江陵神童到京城翰林,从隐退乡间到重返政坛直至权倾朝野,以及去世后被全面清算直到被平反追思的个人经历。其次介绍张居正政治改革思想产生的独特时代背景,即政治上专制皇权的极度强化集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度弱化衰败。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张居正万历新政的改革纲领:改革方案《陈六事疏》及改革指导思想《辛未会试程策》。本文认为《陈六事疏》中的建言“省议论”、“振纲纪”、“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是张居正在万历初期进行的全面改革的最初蓝本,《辛未会试程策》中的“吏治”、“宜时”、“安民”则成为其万历初期政治改革的核心思想。第三部分论述张居正在万历年间的政治改革实践。总体来说,十年新政分两个阶段,前五年的目标是使改革得到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改革重心是从政治上加强集权,伸张法纪,整顿吏治,进行法制上的调整;后五年目标在于国富民安,重心放于经济领域,清丈全国田亩后推行一条鞭法,厚农利商,发展生产。第四部分是对张居正政治改革实践的思考,试图理性剖析张居正其人及其政治改革实践的功过是非。本文认为其改革在万历初期卓有成效的经验在于他敦本务实、随时制宜、因民立政的改革原则以及不论门第、不重资历、唯才是用的用人原则,而改革最终人亡政息的原因在于张居正的个人性格悲剧、未处理好与利益集团的关系以及威权震主。 总之,本文试图在前人基础上继续探讨张居正其人及其政治思想与政治改革实践,以期能够全面公正地对待他的功过一生,并从中汲取一些能为我们今天政治体制改革事业所用的历史借鉴。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K248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ar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国内研究现状
        (1) 明清至民国时期
        (2) 新中国成立后
一、 张居正的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
    (一) 张居正之个人经历
    (二) 张居正所处之时代
二、 张居正的政治改革纲领——《陈六事疏》与《辛未会试程策》
    (一) 改革方案——《陈六事疏》
    (二) 指导思想——《辛未会试程策》
三、 张居正的政治改革实践
    (一) 整顿吏治——考成法
    (二) 削减特权——裁革驿站
    (三) 赋税改革——清丈及条鞭
    (四) 改革结局——人亡政息
四、 对张居正政治改革的思考
    (一) 人亡政息之原因探析
    (二) 卓有成效之启示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烈辉;张居正与“一条鞭”[J];湖北档案;2000年10期

2 樊树志;张居正与冯保——历史的另一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郭厚安;论张居正的政治思想[J];社会科学;1985年05期

4 于树贵;;张居正经世实学思想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5 龙兴武;张居正行政思想新探[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J];晋阳学刊;1987年05期

7 韩晓洁;政治家的人格与改革的成败——论张居正改革失败之个人因素[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王玉德,黄永昌;近五年来张居正研究综述(2000-2004)[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冯明;;近三十年来国内张居正研究综述[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赖玉芹;;张居正的民本思想[J];民主;200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明;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287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8287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c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