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明末意大利籍耶稣会士的中文学习与教学方法探究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0-10-11 07:01
   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了明末时期意大利传教士来中国学习汉语的方法与其影响。耶稣会士们刚到中国时,最先使用的学习模式是先文后语。这样的手段像极了儿童启蒙时期学习语言的方法——先熟练掌握字母或者单个汉字的使用方法,再学语言。先从汉字教学上手,是西方人传统语言学习经验带来的必然结果,先进行分化的基础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此后,经历过无数的学习研究,再结合教学与实践带来的宝贵经验,耶稣会士们逐渐摸索出语文并重的学习与教学方式,将日常的口语实践融入到教学之中去,这样崭新的学习方法收获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对欧洲汉语学习与教学的数百年历程产生重要影响。教学内容包括以下方法:第一,聘请名师,互帮互教。学习语言最有效率的方法莫过于面对面的教学,因此聘请中国老师参与教学,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第二,编写语音教材,使用字母为汉字注音。葡汉词典这部巨著是最早以字母拼读汉字的教材,词典采用罗马字母,为所收录的汉字旁边注上声母和韵母,并给标上了五声符号,这样一来,外籍学生仅需跟着罗马拼音就能朗读出其所对应的汉语读音,第三,通过结合西方的迷宫式记忆法,分析并记忆汉字的结构。利玛窦的心血之作《西国记法》,便是用来分析、研究汉字的构造以便于学生理解的汉字教材。第四,不断练习口语与写作。意大利籍耶稣会士们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会重视学生们说话与写作技能的同步培养,比如利玛窦教授汉语时,常常与学生们一同吃住在教堂理,而学生们也逐渐养成了这样的学习习惯,甚至当他们回到欧洲时,依然会用同样的教学方式推广汉语。学习写作是传教的需要,耶稣会士们作为外籍学生,清楚地明白,自身的口语也无法赶超中国人,故而有些会士在学习与教授汉语的过程中,会将重心放在与传教工作更为密切相关的写作能力培养之上。但对于外籍教师来说,先文后语的学习与教学方法,不利于口语的提高,而语文并重的学习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口语水平,也可以让口语水平与写作水平共同成长,不会出现学习能力不均衡的情况。所以,文化的推介工作也是教学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论文最后的部分也总结了耶稣会士在文化交流方面带来的影响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H193;K248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0.1.1 选题理由
        0.1.2 选题来源和研究思路
        0.1.3 研究意义
    0.2 意大利籍耶稣会士汉语习得与教学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0.2.1 相关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0.2.2 相关课题国外研究现状
    0.3 趋势及应用情况
第一章: 意大利籍耶稣会上的中国语言文化探索之路
    1.1 耶稣会士——明清时期特殊的东学曲传使者
    1.2 先文后语:罗明坚的汉语学习方法与弊端
        1.2.1 罗明坚的汉语学习方法
        1.2.2 口语能力缺失——先文后语学习方法的弊端
    1.3 语文并重:利玛窦的汉语学习方法与启示
        1.3.1 利玛窦学习汉语的过程与方法
        1.3.2 利玛窦的汉语学习经验带来的启示
第二章 耶稣会士的汉语教学方法
    2.1 先驱者范礼安与耶稣会士的汉语教学指导思想
        2.1.1 文化适应政策
        2.1.2 重视教育影响
        2.1.3 名师的领路人
    2.2 罗明坚与耶稣会士的汉语语言文化基础教材
        2.2.1 编写葡汉辞典
        2.2.2 首译儒家经典
        2.2.3 罗明坚汉学研究教材的影响与意义
    2.3 利玛窦的汉语语音与文字教学
        2.3.1 《西字奇迹》——发音规律总结
        2.3.2 《西国记法》——文字记忆方法
        2.3.3 利式汉语教与学的成果与启示
    2.4 耶稣会士的教学方法对当代意大利汉语教学的影响
第三章 批判与思考——意大利籍耶稣会士的学习动机与带来的文化影响反思
    3.1 传教——毁誉参半的学习动机
    3.2 文化推广工作的最大障碍——17-18世纪中欧文化中心主义
    3.3 由“实”到“虚”——对外汉语的教学宗旨
结论
参考文献
    (—) 期刊论文
    (二) 外文文献
    (三) 学位论文
    (四) 专著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超;;明清之际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翻译及对西学观的影响:以耶稣会士翻译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在《四库全书》中的反映为例[J];清华西方哲学研究;2017年01期

2 王建鲁;;论耶稣会士早期西学传入策略[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3 梁育红;;浅析法国耶稣会士在中国的活动及影响(1610-1773)[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4 王冰;明清间耶稣会士来华的背景及其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S1期

5 李晟文;明清时期法国耶稣会士来华初探[J];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02期

6 张志斌;也谈明未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J];晋阳学刊;1990年04期

7 何桂春;;关于明清耶稣会士在华活动评价的几个问题[J];学术月刊;1992年11期

8 许明龙;试评18世纪末以前来华的欧洲耶稣会士[J];世界历史;1993年04期

9 杜石然;韩琦;;17、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对中国科学的贡献[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3年03期

10 罗炽;方以智对西学的批判吸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殿红;清初耶稣会士在江南的传教活动[D];暨南大学;2006年

2 宾静;清代禁教时期华籍天主教徒的传教活动研究(1721—1846)[D];暨南大学;2007年

3 周燕;法国耶稣会士兼“国王数学家”李明及其《中国近事报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刘芳;明清时期湖广天主教的传播与发展[D];暨南大学;2010年

5 刘亚轩;清初来华传教士马国贤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刘轶丹;16至18世纪耶稣会士对中国火器的影响[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乐(Bellone Emanuel Hou Le);明末意大利籍耶稣会士的中文学习与教学方法探究与反思[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2 何骥晨;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与中西艺术交流[D];海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王芳官;17-18世纪法国在华耶稣会士对我国科学技术的考察[D];浙江大学;2008年

4 苏新红;晚明士大夫对耶稣会士交往态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马衡;晚明入华耶稣会士笔下的耶稣故事[D];河南大学;2009年

6 王志平;从利玛窦两次易服看耶稣会士对异质文化的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7 田志坚;耶稣会士文化适应政策对明末清初士人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7年

8 冒亚军;明清之间耶稣会与中国政权及澳门关系研究(1557-1722)[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9 陈盛桦;论晚明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学风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关俊雄;耶稣会东亚系统中澳门圣保禄教堂的建立[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362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8362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0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