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古代国家镇山祭祀格局初探

发布时间:2020-10-11 13:43
   镇山作为与五岳并称的名山,是远古山川崇拜的产物,在经历了由多镇山、四大镇山至五大镇山的历史演变过程后,形成了现今包括东镇沂山(今山东临朐)、南镇会稽山(今浙江绍兴)、西镇吴山(今陕西宝鸡)、北镇医无闾山(今辽宁北镇)、中镇霍山(今山西霍州)在内的五大镇山祭祀格局。镇山本身所蕴含的深远政治寓意使其与国家政权紧密的捆绑在了一起,随着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发展,镇山的地位被不断提高,包含建庙、封号、定期性祭祀等与镇山相关的祭礼得以不断发展和成熟,其结果便是五大镇山祭祀格局的形成。封建国家体制之下的五大镇山已不再是单纯的山川崇拜,它被注入了封建国家礼制的内核,国家祭祀体系之下的五大镇山格局已转化为国家镇山祭祀格局。 位属中祀的镇山祭祀作为古代国家礼制的一部分,国家祭祀无疑是昭示其性质的精神核心。然而镇山祭祀格局的体系性决定了其所包罗内容的丰富多样,在镇山祭祀格局的发展过程中新的影响因素不断加入,道教和民间信仰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道教和民间信仰等因素的加入为镇山祭祀增添了新的色彩,极大的丰富了五大镇山祭祀格局的精神内核,使镇山祭祀格局朝着更加完整和多元的方向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五大镇山祭祀格局形成过程的梳理以及镇山政治含义的解读,进一步分析镇山祭祀格局精神内涵中的国家祭祀、道教祭祀和民间信仰等因素,力图还原出完整的古代国家镇山祭祀格局,为古代国家镇山作一个全面深刻的政治注脚。
【学位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K207
【部分图文】:

示意图,镇山,示意图


钱唐江、先农,凡四十四神也”33。南北朝后期,随着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镇山祭祀也开始得到了发展,新的四大镇山开始呈体系的出现,而推动这一新发展的主要动因则是国家山川祭祀制度的完善。在北齐和北周的祭礼中,陪祀地袛的山川开始出现岳、镇的区分,“沂镇”、“会稽镇”、“医无闾山镇”34的字样出现在了北齐的国家祀典中。这一发展的趋势在隋代得到了延续,隋代在前代各朝的基础上推动了镇山的开创性变化,形成了隋代的四大镇山之说。据《隋书 礼仪志》记载:“开皇十四年(594 年)闰十月,诏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无闾山……并就山立祠……十六年(596 年)正月,又诏北镇于营州龙山立祠。东镇、晋州霍山镇若修造,并准西镇吴山造神庙”,35隋代出现了由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无闾山组成的新的四大镇山,在新四镇中霍山被吴山所取代,其中吴山的崛起显然与其邻近政治中心的地缘优势密切相关。镇山由多镇山向四镇山的演变,是镇山概念趋于定型的过程,也是镇山发展走向体系化的过程,隋代四大镇山的形成奠定了镇山祭祀格局发展的基础。

示意图,镇山,五镇,示意图


第二章 唐宋镇山祭祀格局的大发展镇山本身所蕴含的特殊含义使其在各大名山中脱颖而出,自先秦时代镇山的产生为始,它就不断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被纳入到国家山川祭祀体系之中,成为了肩负特殊政治使命的国家祀典中的一员。随着国家祭祀制度的完善,也带来了镇山祭祀自身的发展。唐宋时期完成了四镇向五镇的转变,为镇山祭祀格局的形成了奠定了最终的物质基础。于此同时,唐宋镇山祭礼也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并且开始呈现出制度化和体系化的特征,镇山祭礼的发展又为镇山祭祀格局注入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使以五大镇山为基础的镇山祭祀格局获得跨越式发展并渐趋成熟。

示意图,镇山,祠庙,民间


图 3 民间镇山相关神灵祠庙分布示意图镇山祭祀在被纳入到国家祭祀体系之后就被深深的打上了国家礼制的烙印,古代国家为了确保镇山祭祀的国家属性,极力的维护镇山祭祀的正统性而排斥地方社会的参与。但其结果却是事与愿违的,古代国家对镇山祭祀的推崇增加了镇山神灵的吸引力,激发了地方民众对镇山神灵的信仰热情,民间力量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巧妙的规避或突破了国家礼制的制约,在镇山国家祭祀的基础上演绎出了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形式。与岳山相比,镇山民间信仰的内容和形式不如岳山丰富,分布地域也较为狭小,但其亦有结合自身地域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如围绕传说形成的霍山系列神灵等。镇山祭祀的民间化是对国家镇山祭祀的发展和补充,它在一定地域内形成了相关的镇山民间信仰,扩大了镇山祭祀的外延,也创造出了一批新的民间信仰偶像,丰富了民间信仰的形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颖;;民间信仰于现代社会中的适应与发展——以北京妙峰山庙会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0期

2 梅运彬;;台湾地区的民间信仰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宗教;2011年08期

3 洪丹丹;史威;;对皖北地区另类民间信仰的思考——以阜阳地区乡村社会民间信仰为例[J];才智;2011年24期

4 王元鲲;瓦文龙;;民间信仰变迁与引导——以黔西南州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周天庆;;论儒家知识分子在民间信仰中的角色[J];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04期

6 马传松;朱挢;;社会转型期的民间信仰态势述评[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7 赵婕;;农村宗教信仰调研报告——以山西省太原市L村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1年18期

8 龙福梅;;浅谈《银翅》中的陈靖姑信仰[J];才智;2011年18期

9 薛文礼;郭永平;;晋北部落村的五道神:民间信仰的“冷热”反思[J];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10 李猛;;民间信仰的环保自觉——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生态文艺学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1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秋香;文化认同与文化控制:秦汉民间信仰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2 王新民;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安静;布朗族民间信仰的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韩瑜;唐代小说与唐代民间信仰[D];浙江大学;2009年

5 张振国;拒斥与吸纳:天主教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应对[D];山东大学;2008年

6 李敬民;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尹笑非;民众生活理想的视觉展演[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朝晖;明清以来景德镇的瓷业与社会控制[D];复旦大学;2005年

9 戴宁;太湖地区民间信仰音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10 马宁;藏汉结合部多元宗教共存与对话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姣美;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D];湘潭大学;2010年

2 申梦博;民间信仰与村落生活[D];吉林大学;2011年

3 曹珊珊;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D];山东大学;2010年

4 谭光月;清代重庆民间信仰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周安安;重建祖先与神灵[D];中山大学;2010年

6 杨会萍;明清时期河西地区的道教与民间信仰[D];兰州大学;2011年

7 台文泽;信仰、仪式与象征[D];兰州大学;2011年

8 徐博;清代、民国山西清源狐突信仰调查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9 雷钊;璧山神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王健;民间信仰视野下的国家与社会[D];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36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836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3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