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明代未入流地方官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04:04
   政治史的研究是中国史学界开始最早的研究领域之一,而职官研究更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是之前的职官研究多数集中在中央三省六部,研究视角的下移是近些年才开始的。地方职官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有品级的县官身上。没有品级的官在明代称为“未入流”,他们多数存在于地方,主要负责地方杂职。本文以明代未入流官员作为研究对象,以明代徽州地区的未入流官员为样本,考察明代未入流是如何设置的,以及未入流官员的出身、迁转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未入流官员的形象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总结未入流官员在明代的特点,探究它对明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论文主要通过四个部分对明代未入流官员进行研究:首先绪论部分概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将未入流群体进行整合研究,对其职官设置、官员形象及特点做出讨论,将未入流群体摆在台面上研究,是因为他们与明代政治息息相关,与百姓联系更多,希望对当代基层社会的治理能有借鉴作用。其次回顾了学术界涉及到未入流官员的研究概况,总体来说个别官职如教官研究最多,但是整体研究很少。正文部分,第一章先对明代未入流整体情况介绍,然后以明代徽州地区未入流官员具体地设置及任用、迁转情况为例,进行详细说明。明代未入流官员群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地方教官,包括学正、教谕和训导;第二类是地方上的首领官,包括提控案牍、吏目和典史;第三类是部分杂职官,包括行人巡检司狱、各关仓库税课司局批验所铁冶所大使、副使,递运所驿丞闸坝官、阴阳医学官、僧道官。但是,具体到徽州地区,未入流官员只有教谕训导、典史、阴阳医学官以及僧道官。这些未入流官员最普遍,而其他的未入流官员的设立则要看地方的实际情况,有些地方有些官职可设可不设。第二章讨论未入流官员的任用和迁转情况,以徽州地区的未入流官员来源和变动情况为例,进行总结。第三章主要对未入流官员的形象进行具体介绍,由于未入流留存的史料有限,只能把徽州地区未入流官员形象分析放置于明代未入流官员整体形象当中,很难单独剔出来详细论说。从已知史料中记载有关未入流官员的故事,发现其形象具有强烈的矛盾性,一是安贫与逐利,而是卑贱与崇高;第四章探究明代未入流的特点,明代未入流有三个特点,分别是同一性、地方性、职位固化和日趋衰落,同一性是相对于之前朝代设置的流外官细分品阶而言的,未入流本身就是一级官阶,不再细分;地方性指的是未入流官员虽然中央地方都有,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分布在地方,负责地方教育、赋税、治安等杂职;固定性则是从未入流官员职位变动考察,明代未入流官员越到后期变动越小,基本只在同类职位中变动。最后,结语总结了主要观点,阐明了未入流出现的必然性,这是中央对地方控制的需要,是对传统官僚制度的一个补充,既能够达到加强地方管理的需要,又不会对行政及财政造成负担。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官,对维持地方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K248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四) 基本概念界定
一、未入流官员的设置与职掌
    (一) 未入流设立背景
    (二) 明代未入流官员设置
    (三) 明代未入流地方官员执掌
二、未入流官员的任用与迁转
    (一) 未入流官员的任用
    (二) 贬谪与未入流官员的出身
    (三) 未入流官员的迁转
三、未入流官员的形象
    (一) 清贫
    (二) 卑贱
四、明代未入流特点
    (一) 同一性
    (二) 地方性
    (三) 职位固化
    (四) 日趋衰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贤才;未入流右派和“幽灵”的故事[J];纵横;2003年01期

2 王贤才;;“未入流”右派和“幽灵”的故事[J];北京观察;2002年08期

3 完颜绍元;;品级外的官衔分类[J];西部大开发;2011年08期

4 董希淼;;银行理财资金没那么任性[J];金融经济;2015年01期

5 肖金成;;我的学者生涯[J];生产力研究;2007年23期

6 黄敏兰;方兢;;试论中国古代官吏腐败的原因[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7 葛剑雄;;海瑞的局限[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11期

8 马达;;写字只是一种生活习惯[J];青岛文学;2015年06期

9 刘斌;“停轿接状”与“首问责任制”[J];石油政工研究;2003年03期

10 唐大同;;大桥上的两种文化[J];散文诗世界;2005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钱璐璐;明代未入流地方官员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61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861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1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