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吏部尚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3 08:50
吏部尚书在宋代职官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尚书之名始于秦代,吏部尚书则出现于曹魏时期,至唐已位居六部之首,但在唐后期逐渐成为虚职。北宋前期,吏部尚书阶官化,元丰改制之后官复其职,领尚书左选、尚书右选、侍郎左选、侍郎右选、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官告院等机构。吏部尚书有行、守、试、权、检校等不同类别,元丰改制前职掌视差遣而定,元丰改制后总领文武百官选试、注拟等政令,还经常兼任他职。宋代吏部尚书籍贯分布主要集中于南方五路,尤其是两浙路与福建路,这与当地科举发达、经济快速发展、教育兴盛有很大关系。吏部尚书入仕途径以科举尤其是进士的方式为主,恩荫官员成为吏部尚书的可能性较低。吏部尚书起家官大多为地方幕职州县官,总体上以低级差遣官为主。吏部尚书在任职前大多担任过吏部相关职务,部分吏部尚书任职经历中先后经历多种相关职位。吏部尚书的最高官职几乎包括吏部尚书这一官职向上迁转职事官中的所有情况,同时以他官兼、兼权吏部尚书大量出现。吏部尚书致仕比例并不高,特别是北宋后期致仕比例最低,以实职和祠禄官而卒的官员较多。吏部尚书迁入官,元丰改制前以宰相兼官和六部其他尚书最多,元丰改制后以六部长贰、地方官、台谏官为主。...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2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状况及分析
(一) 制度方面
(二) 人事方面
三、 创新之处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吏部尚书源流与宋代吏部组织结构
一、 吏部尚书的演变
(一) 先秦秦汉魏晋时期
(二) 南北朝时期
(三) 隋唐时期
(四) 五代十国时期
(五) 北宋元丰改制前
(六) 元丰改制后与南宋时期
二、 元丰改制前吏部的演变
(一) 京朝官差遣院
(二) 磨勘京朝官院
(三) 磨勘幕职州县官院
(四) 考课院
(五) 三班院
(六) 审官院
(七) 吏部流内铨
三、 元丰改制后与南宋的吏部机构
(一) 吏部尚书左选
(二) 吏部尚书右选
(三) 吏部侍郎左选
(四) 吏部侍郎右选
(五) 司封司
(六) 司勋司
(七) 考功司
(八) 官告院
第二章 宋代吏部尚书的类别与职掌
一、 宋代吏部尚书的类别
(一) 吏部尚书
(二) 权、行、守、试吏部尚书
(三) 检校吏部尚书
(四) 赠吏部尚书
(五) 金紫光禄大夫
二、 宋代吏部尚书的职掌
(一) 主持吏部全面工作
(二) 修订吏部七司条法
(三) 荐举人才
(四) 参政议政
(五) 负责贡举考试
(六) 担任修史工作
(七) 为皇帝讲解经史
(八) 担任临时性礼仪官
第三章 宋代吏部尚书籍贯
一、 宋代吏部尚书籍贯考
(一) 北宋前期吏部尚书籍贯考
(二) 北宋后期吏部尚书籍贯考
(三) 南宋时期吏部尚书籍贯考
二、 宋代吏部尚书籍贯分布特征与分析
(一) 籍贯分布特征
(二) 籍贯分布分析
(三) 吏部尚书籍贯分布与唐代的异同
第四章 宋代吏部尚书入仕途径与起家官
一、 宋代吏部尚书的入仕途径
(一) 入仕途径特征及特征
(二) 入仕途径分析
(三) 吏部尚书与唐代吏部尚书入仕的异同
二、 宋代吏部尚书的起家官
(一) 起家官特征
(二) 起家官分析
(三) 吏部尚书起家官与唐代的异同
第五章 宋代吏部尚书仕履
一、 宋代吏部尚书的仕履
二、 宋代吏部尚书仕履分析
(一) 吏部尚书吏部相关仕履分析
(二) 吏部尚书吏部相关仕履与唐代的异同
三、 无吏部相关仕履的吏部尚书之探讨
第六章 宋代吏部尚书最高官职与致仕官
一、 宋代吏部尚书的最高官职
(一) 吏部尚书最高官职考
(二) 吏部尚书最高官职特征
(三) 吏部尚书最高官职分析
二、 宋代吏部尚书的致仕官
(一) 吏部尚书致仕官考
(二) 吏部尚书致仕官特征
(三) 吏部尚书致仕官分析
第七章 宋代吏部尚书迁入迁出官、兼官与任期
一、 宋代吏部尚书的迁入官
(一) 吏部尚书迁入官分类与特征
(二) 吏部尚书迁入官分析
(三) 吏部尚书迁入官与唐代的异同
二、 宋代吏部尚书的迁出官
(一) 吏部尚书迁出官分类与特征
(二) 吏部尚书迁出官分析
(三) 吏部尚书迁出官与唐代的异同
三、 宋代吏部尚书的兼官
(一) 吏部尚书兼官考与特征
(二) 吏部尚书兼官分析
(三) 对吏部尚书兼官的思考
四、 宋代吏部尚书的任期
(一) 吏部尚书任期考与特征
(二) 吏部尚书任期典型事例分析
结语
一、宋代吏部尚书职能、选任诸方面在不断完善,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二、宋代吏部尚书存在不同类别,职掌范围较之前代有所扩大
三、宋代吏部尚书籍贯主要分布在南方五路,政局的稳定与学风的兴盛是重要原因
四、宋代吏部尚书大多以进士科入仕,恩荫入仕较少
五、宋代吏部尚书起家官以地方幕职州县官为主,为其日后担任要职打下基础
六、宋代吏部尚书任职前大多都有吏部相关仕履,是其能否胜任吏部尚书的重要依据
七、宋代吏部尚书最高任职多为宰执,但其致仕比例并不高
八、宋代吏部尚书任职前后迁转大多呈上升趋势
九、宋代吏部尚书兼官较多,1 年左右的平均任期低于前后朝
十、宋代吏部尚书为官多数值得肯定
附表
一、附表1
二、附表2
参考文献
一、 古籍文献
二、 今人论著
(一) 专著
(二) 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宋诗人许及之生平事迹考补[J]. 白金.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2]试论宋代检校官制度[J]. 夏丽梅.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3]北宋前期官品令复原研究[J]. 李昌宪.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4]宋代检校官的源流及其嬗变[J]. 杨倩描. 宋史研究论丛. 2011(00)
[5]“正名”与“正实”——从元丰改制看宋人的三省制理念[J]. 刘后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6]吕颐浩年谱[J]. 刘云军. 齐鲁文化研究. 2010(00)
[7]从活的制度史迈向新的政治史——综论宋代政治史研究趋向[J]. 黄宽重. 中国史研究. 2009(04)
[8]《永樂大典》本宋《吏部條法》考述[J]. 戴建國. 中华文史论丛. 2009(03)
[9]南宋社会文化学家王应麟仕履系年考释[J]. 龚延明.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09(03)
[10]唐代的皇帝丧葬与山陵使[J]. 吴丽娱.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2008(00)
博士论文
[1]宋代工部研究[D]. 杨计国.上海师范大学 2013
[2]北宋熙丰时期的两府研究[D]. 陈朝阳.首都师范大学 2012
[3]北宋嘉祐二年进士研究[D]. 王连旗.河南大学 2011
[4]宋代明堂礼制研究[D]. 杨高凡.河南大学 2011
[5]周必大研究[D]. 杨瑞.浙江大学 2007
[6]南宋孝宗朝宰相群体研究[D]. 崔英超.暨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宋代官告院及官告研究[D]. 黄毛.河南大学 2012
[2]宋代致仕官生活研究[D]. 张霞.河南大学 2012
[3]唐宋吏部尚书沿革探析[D]. 马晓菲.山东大学 2009
[4]北宋前期流内铨制度研究[D]. 范建民.河南大学 2008
[5]周必大研究[D]. 郭兰.河北大学 2007
[6]北宋前期审官院制度研究[D]. 杨超.河南大学 2007
[7]王曾年谱[D]. 董学连.河南大学 2007
[8]北宋三司使研究[D]. 黄亚娟.河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33419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2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状况及分析
(一) 制度方面
(二) 人事方面
三、 创新之处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吏部尚书源流与宋代吏部组织结构
一、 吏部尚书的演变
(一) 先秦秦汉魏晋时期
(二) 南北朝时期
(三) 隋唐时期
(四) 五代十国时期
(五) 北宋元丰改制前
(六) 元丰改制后与南宋时期
二、 元丰改制前吏部的演变
(一) 京朝官差遣院
(二) 磨勘京朝官院
(三) 磨勘幕职州县官院
(四) 考课院
(五) 三班院
(六) 审官院
(七) 吏部流内铨
三、 元丰改制后与南宋的吏部机构
(一) 吏部尚书左选
(二) 吏部尚书右选
(三) 吏部侍郎左选
(四) 吏部侍郎右选
(五) 司封司
(六) 司勋司
(七) 考功司
(八) 官告院
第二章 宋代吏部尚书的类别与职掌
一、 宋代吏部尚书的类别
(一) 吏部尚书
(二) 权、行、守、试吏部尚书
(三) 检校吏部尚书
(四) 赠吏部尚书
(五) 金紫光禄大夫
二、 宋代吏部尚书的职掌
(一) 主持吏部全面工作
(二) 修订吏部七司条法
(三) 荐举人才
(四) 参政议政
(五) 负责贡举考试
(六) 担任修史工作
(七) 为皇帝讲解经史
(八) 担任临时性礼仪官
第三章 宋代吏部尚书籍贯
一、 宋代吏部尚书籍贯考
(一) 北宋前期吏部尚书籍贯考
(二) 北宋后期吏部尚书籍贯考
(三) 南宋时期吏部尚书籍贯考
二、 宋代吏部尚书籍贯分布特征与分析
(一) 籍贯分布特征
(二) 籍贯分布分析
(三) 吏部尚书籍贯分布与唐代的异同
第四章 宋代吏部尚书入仕途径与起家官
一、 宋代吏部尚书的入仕途径
(一) 入仕途径特征及特征
(二) 入仕途径分析
(三) 吏部尚书与唐代吏部尚书入仕的异同
二、 宋代吏部尚书的起家官
(一) 起家官特征
(二) 起家官分析
(三) 吏部尚书起家官与唐代的异同
第五章 宋代吏部尚书仕履
一、 宋代吏部尚书的仕履
二、 宋代吏部尚书仕履分析
(一) 吏部尚书吏部相关仕履分析
(二) 吏部尚书吏部相关仕履与唐代的异同
三、 无吏部相关仕履的吏部尚书之探讨
第六章 宋代吏部尚书最高官职与致仕官
一、 宋代吏部尚书的最高官职
(一) 吏部尚书最高官职考
(二) 吏部尚书最高官职特征
(三) 吏部尚书最高官职分析
二、 宋代吏部尚书的致仕官
(一) 吏部尚书致仕官考
(二) 吏部尚书致仕官特征
(三) 吏部尚书致仕官分析
第七章 宋代吏部尚书迁入迁出官、兼官与任期
一、 宋代吏部尚书的迁入官
(一) 吏部尚书迁入官分类与特征
(二) 吏部尚书迁入官分析
(三) 吏部尚书迁入官与唐代的异同
二、 宋代吏部尚书的迁出官
(一) 吏部尚书迁出官分类与特征
(二) 吏部尚书迁出官分析
(三) 吏部尚书迁出官与唐代的异同
三、 宋代吏部尚书的兼官
(一) 吏部尚书兼官考与特征
(二) 吏部尚书兼官分析
(三) 对吏部尚书兼官的思考
四、 宋代吏部尚书的任期
(一) 吏部尚书任期考与特征
(二) 吏部尚书任期典型事例分析
结语
一、宋代吏部尚书职能、选任诸方面在不断完善,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二、宋代吏部尚书存在不同类别,职掌范围较之前代有所扩大
三、宋代吏部尚书籍贯主要分布在南方五路,政局的稳定与学风的兴盛是重要原因
四、宋代吏部尚书大多以进士科入仕,恩荫入仕较少
五、宋代吏部尚书起家官以地方幕职州县官为主,为其日后担任要职打下基础
六、宋代吏部尚书任职前大多都有吏部相关仕履,是其能否胜任吏部尚书的重要依据
七、宋代吏部尚书最高任职多为宰执,但其致仕比例并不高
八、宋代吏部尚书任职前后迁转大多呈上升趋势
九、宋代吏部尚书兼官较多,1 年左右的平均任期低于前后朝
十、宋代吏部尚书为官多数值得肯定
附表
一、附表1
二、附表2
参考文献
一、 古籍文献
二、 今人论著
(一) 专著
(二) 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宋诗人许及之生平事迹考补[J]. 白金.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2]试论宋代检校官制度[J]. 夏丽梅.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3]北宋前期官品令复原研究[J]. 李昌宪.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4]宋代检校官的源流及其嬗变[J]. 杨倩描. 宋史研究论丛. 2011(00)
[5]“正名”与“正实”——从元丰改制看宋人的三省制理念[J]. 刘后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6]吕颐浩年谱[J]. 刘云军. 齐鲁文化研究. 2010(00)
[7]从活的制度史迈向新的政治史——综论宋代政治史研究趋向[J]. 黄宽重. 中国史研究. 2009(04)
[8]《永樂大典》本宋《吏部條法》考述[J]. 戴建國. 中华文史论丛. 2009(03)
[9]南宋社会文化学家王应麟仕履系年考释[J]. 龚延明.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09(03)
[10]唐代的皇帝丧葬与山陵使[J]. 吴丽娱.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2008(00)
博士论文
[1]宋代工部研究[D]. 杨计国.上海师范大学 2013
[2]北宋熙丰时期的两府研究[D]. 陈朝阳.首都师范大学 2012
[3]北宋嘉祐二年进士研究[D]. 王连旗.河南大学 2011
[4]宋代明堂礼制研究[D]. 杨高凡.河南大学 2011
[5]周必大研究[D]. 杨瑞.浙江大学 2007
[6]南宋孝宗朝宰相群体研究[D]. 崔英超.暨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宋代官告院及官告研究[D]. 黄毛.河南大学 2012
[2]宋代致仕官生活研究[D]. 张霞.河南大学 2012
[3]唐宋吏部尚书沿革探析[D]. 马晓菲.山东大学 2009
[4]北宋前期流内铨制度研究[D]. 范建民.河南大学 2008
[5]周必大研究[D]. 郭兰.河北大学 2007
[6]北宋前期审官院制度研究[D]. 杨超.河南大学 2007
[7]王曾年谱[D]. 董学连.河南大学 2007
[8]北宋三司使研究[D]. 黄亚娟.河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33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933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