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江淮地区出土西周甬钟简论
发布时间:2021-01-06 21:44
安徽江淮地区目前发现的西周时期甬钟主要集中在太湖、长丰、巢湖、霍邱等四处地点。甬钟大致可分两式,分别为属于西周早中期的细阳线乳钉纹界格钟及属西周中期晚段的阴线乳钉纹界格钟。该区域甬钟的年代早于皖南西周甬钟,其埋藏形式特殊,多属于献祭礼器。安徽江淮地区的甬钟很可能来源于长江中游地区。
【文章来源】:江汉考古.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太湖界岭甬钟
Ⅱ式:2件,外框为细阴线,其侧的小乳钉稀疏。分别出土于巢湖市联合村[8]及霍邱县叶集镇贯山村[9]。巢湖钟甬短圆,无衡,内有泥芯封闭,甬上有旋有干,旋饰四乳钉,干呈绳索状。钟腔体阔,两段式圆柱平顶枚,枚间距较大。舞与中鼓部饰细阴线云纹,鼓部云纹呈工字形,但各端皆向外延伸。钲部与枚四周有小乳钉,并有细阴线界栏。钟体正面篆间饰斜角云纹,钲间饰龙纹,钟体背面仅有乳钉界格。左鼓部有椭圆形击打痕。通高3 2、铣间1 6.7厘米(图三)。霍邱钟1 9 8 7年出土,圆甬,衡残,可见泥芯,甬设旋干,旋上饰四乳钉,干呈近方形,钟腔体阔大,钟枚规整,体较长,为双叠圆台造型。舞部饰卷云纹,钲部与枚四周设小乳钉,并有细阴线界栏。钟体正面篆间饰斜角云纹,正鼓部以工字形云纹装饰,中、下端线条向外勾出尾饰。通高2 9、铣间1 4厘米、重3.4公斤(图四)。该式甬钟所装饰乳钉稀疏,颗粒较大,纵6横9,排列整齐,周边用阴线为界栏。舞部或饰S状云纹,钟体仅正面有纹饰。鼓部云纹由单线或双条构成,但较为稀疏,各端线条多外沿,上下端呈水平分布状,无倾斜角度。篆间饰由夔纹演变而来的斜角云纹,钲间或饰夔纹。钟枚规整高耸,顶端平整。其乳钉构成、篆部、鼓部纹饰等特征与扶风任家村七三·6 3 4号钟[1 0]、上海博物馆藏的一件雷纹钟[1 1]等西周中晚期钟皆有一定相似度。其篆部开始出现变体夔纹,与西周中晚之际的师臾钟篆间所饰顾首夔纹、上海博物馆藏的西周晚期龙纹钟[1 2]篆间纹饰相似。段勇认为此类顾首卷尾有翼的龙纹(该文的S bⅥ式)出现在西周中期的中原,并沿用至春秋早期[1 3]。不过,该式钟又有诸多中原西周晚期钟不常见的特征,诸如钟甬未完全封闭、以阴线和小乳钉作界格、侧鼓未见标音的纹饰等。这些现象似乎说明该式甬钟的年代要略早于西周晚期,可大致推定在西周中期晚段。
现有资料表明,安徽淮河以北区域鲜有西周时期甬钟的出土,江淮之间也仅有上述四个地点的发现。但在皖南地区有六个地点,共计7件出土[1 4],其主要特征为喜用细乳钉作界框装饰钲面,除黄山鸟石甬钟[1 5]较细密外,沿江铜陵出土的3件[1 6]乳钉较稀疏且个体圆凸。多数甬钟衡部封闭,从破损面可见泥质内芯。构图多用粗阴线,但当涂县新市乡征集的两件甬钟以粗阳线组成钲框。舞部基本以粗大S形卷云纹装饰,但鼓部纹饰可分3类,其一为上下对称的云纹,外端构成尾饰,以当涂钟为代表(图五);其二为单线条或双线条构图的各个卷云纹,上下端外出,以繁昌汤家山出土甬钟[1 7]为代表(图六);其三为简化夔纹,以铜陵金口岭出土钟为代表。篆、钲间也多以夔龙纹或云纹装饰。从文化因素上看,当涂钟中原因素更浓厚些,余下各钟则代表南方甬钟的风格。如以中原甬钟特征为标准,这批皖南甬钟年代上限应该在西周中期,但多数属于西周晚期器物,有的可能会晚至春秋早期早段。从器形和纹饰构图上看,本文Ⅰ式甬钟在皖南暂无发现。但皖南有几件钟的样式接近江淮Ⅱ式钟,第一类鼓部纹饰也与其相似,年代上比较接近,属于西周中晚期式样。从现有情况看,皖南西周甬钟的出现时间整体晚于江淮地区,而长江中游地区又是甬钟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安徽西南地区沿江一带历年来出土过若干典型的具有中原风格的商末至西周早期青铜器,器形有鼎、爵、方彝、尊、甗等,其造型风格很有可能就是通过长江水道自中游传播而来。这样的话,江淮甬钟的源头也就能够追溯至湖北地区,而皖南甬钟的出现可能是西周中晚期自安徽江淮地区传播而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湖北随州叶家山M111发掘简报[J]. 黄凤春,王龙明,唐斑,胡刚,张天宇,陈丽新,李玲,卫扬波,谭竹青,曾令斌,黄玉洪,鲜千,符德明,胡春雨,余乐,熊燕,王安美. 江汉考古. 2020(02)
[2]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出土甬钟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J]. 黄文新,赵芳超. 江汉考古. 2016(04)
[3]眉县出土一批西周窖藏青铜乐器[J]. 刘怀君. 文博. 1987(02)
本文编号:2961310
【文章来源】:江汉考古.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太湖界岭甬钟
Ⅱ式:2件,外框为细阴线,其侧的小乳钉稀疏。分别出土于巢湖市联合村[8]及霍邱县叶集镇贯山村[9]。巢湖钟甬短圆,无衡,内有泥芯封闭,甬上有旋有干,旋饰四乳钉,干呈绳索状。钟腔体阔,两段式圆柱平顶枚,枚间距较大。舞与中鼓部饰细阴线云纹,鼓部云纹呈工字形,但各端皆向外延伸。钲部与枚四周有小乳钉,并有细阴线界栏。钟体正面篆间饰斜角云纹,钲间饰龙纹,钟体背面仅有乳钉界格。左鼓部有椭圆形击打痕。通高3 2、铣间1 6.7厘米(图三)。霍邱钟1 9 8 7年出土,圆甬,衡残,可见泥芯,甬设旋干,旋上饰四乳钉,干呈近方形,钟腔体阔大,钟枚规整,体较长,为双叠圆台造型。舞部饰卷云纹,钲部与枚四周设小乳钉,并有细阴线界栏。钟体正面篆间饰斜角云纹,正鼓部以工字形云纹装饰,中、下端线条向外勾出尾饰。通高2 9、铣间1 4厘米、重3.4公斤(图四)。该式甬钟所装饰乳钉稀疏,颗粒较大,纵6横9,排列整齐,周边用阴线为界栏。舞部或饰S状云纹,钟体仅正面有纹饰。鼓部云纹由单线或双条构成,但较为稀疏,各端线条多外沿,上下端呈水平分布状,无倾斜角度。篆间饰由夔纹演变而来的斜角云纹,钲间或饰夔纹。钟枚规整高耸,顶端平整。其乳钉构成、篆部、鼓部纹饰等特征与扶风任家村七三·6 3 4号钟[1 0]、上海博物馆藏的一件雷纹钟[1 1]等西周中晚期钟皆有一定相似度。其篆部开始出现变体夔纹,与西周中晚之际的师臾钟篆间所饰顾首夔纹、上海博物馆藏的西周晚期龙纹钟[1 2]篆间纹饰相似。段勇认为此类顾首卷尾有翼的龙纹(该文的S bⅥ式)出现在西周中期的中原,并沿用至春秋早期[1 3]。不过,该式钟又有诸多中原西周晚期钟不常见的特征,诸如钟甬未完全封闭、以阴线和小乳钉作界格、侧鼓未见标音的纹饰等。这些现象似乎说明该式甬钟的年代要略早于西周晚期,可大致推定在西周中期晚段。
现有资料表明,安徽淮河以北区域鲜有西周时期甬钟的出土,江淮之间也仅有上述四个地点的发现。但在皖南地区有六个地点,共计7件出土[1 4],其主要特征为喜用细乳钉作界框装饰钲面,除黄山鸟石甬钟[1 5]较细密外,沿江铜陵出土的3件[1 6]乳钉较稀疏且个体圆凸。多数甬钟衡部封闭,从破损面可见泥质内芯。构图多用粗阴线,但当涂县新市乡征集的两件甬钟以粗阳线组成钲框。舞部基本以粗大S形卷云纹装饰,但鼓部纹饰可分3类,其一为上下对称的云纹,外端构成尾饰,以当涂钟为代表(图五);其二为单线条或双线条构图的各个卷云纹,上下端外出,以繁昌汤家山出土甬钟[1 7]为代表(图六);其三为简化夔纹,以铜陵金口岭出土钟为代表。篆、钲间也多以夔龙纹或云纹装饰。从文化因素上看,当涂钟中原因素更浓厚些,余下各钟则代表南方甬钟的风格。如以中原甬钟特征为标准,这批皖南甬钟年代上限应该在西周中期,但多数属于西周晚期器物,有的可能会晚至春秋早期早段。从器形和纹饰构图上看,本文Ⅰ式甬钟在皖南暂无发现。但皖南有几件钟的样式接近江淮Ⅱ式钟,第一类鼓部纹饰也与其相似,年代上比较接近,属于西周中晚期式样。从现有情况看,皖南西周甬钟的出现时间整体晚于江淮地区,而长江中游地区又是甬钟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安徽西南地区沿江一带历年来出土过若干典型的具有中原风格的商末至西周早期青铜器,器形有鼎、爵、方彝、尊、甗等,其造型风格很有可能就是通过长江水道自中游传播而来。这样的话,江淮甬钟的源头也就能够追溯至湖北地区,而皖南甬钟的出现可能是西周中晚期自安徽江淮地区传播而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湖北随州叶家山M111发掘简报[J]. 黄凤春,王龙明,唐斑,胡刚,张天宇,陈丽新,李玲,卫扬波,谭竹青,曾令斌,黄玉洪,鲜千,符德明,胡春雨,余乐,熊燕,王安美. 江汉考古. 2020(02)
[2]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出土甬钟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J]. 黄文新,赵芳超. 江汉考古. 2016(04)
[3]眉县出土一批西周窖藏青铜乐器[J]. 刘怀君. 文博. 1987(02)
本文编号:2961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96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