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盛清文人绘画题跋的意境特质

发布时间:2021-02-19 13:53
  盛清文人绘画题跋的意境,是在绘画意境与题跋意境达到审美通感的意境关系下,对绘画意境与题跋意境的重叠部分进行论述,得到一个纯粹绘画意境所不及的"境",转向更深层次的一种意境审美,即绘画题跋的意境特质。延展后的绘画意境特质具有同一性、独特性,是意境的后置。 

【文章来源】:美与时代(中). 2020,(10)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盛清文人绘画题跋的意境特质


桃花源图卷38cm×349cm黄慎安徽省博物馆藏

墨竹,博物馆,安徽省,审美意识


此段题跋是题画竹的,郑燮在对绘画形象的描述中有“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是一段实景的描写,正是由于这一段实景引起了勃然的画意,这之中的画意就不仅仅是景物绘画形象所感受到的实境,更有画意之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审美意象———虚境,在此之后才能创造出意境。接下来,郑燮又论及绘画意境的“三个阶段,两次飞跃”[8]。三个阶段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燮在题跋中说:“其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那么说明,“胸中之竹”已经较“眼中之竹”发生了一次飞跃。要明白飞跃的重点在何处,必须先明白“眼中之竹”为何物?“眼中之竹”就是实景在作者眼中的真实映射,未经作者的思想评价、感情处理的景物。而“胸中之竹”则是经过作者审美判断、取舍安排、加工经营的一种具有自我主观评价的审美认识。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就是作者审美意识中的一个转变过程。而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并没有产生真正的绘画意境。郑燮又说:“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此时有一个动作,常常被人忽略而直接讲到“手中之竹”,这个动作就是“落笔倏作变相”,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绘画实际操作的过程。若没有这个过程,一切审美都停留在意识之中,而缺失真实的、客观的艺术形象,不能够算作是绘画意境的完全构成。郑燮在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胸中之竹”运用绘画技法表现出来,通过笔墨的浓淡枯湿,构图的经营位置,题跋、落款、钤印的聚散,从而体现出作者对于审美意识中“胸中之竹”的一个具体艺术实践化。这样所形成的“手中之竹”已经具有绘画意境的审美意识了。郑燮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理论,是通过画面之中的题跋这一载体流传下来的,题跋在此时其所承载的文本价值就更加明显突出。倘若郑燮的此则文本未能够流传至今,我们仅从画面的绘画形象是无法了解到如此丰富的信息,更难以获取如此丰富的意境审美,这是题跋所带来的。题跋作为文字的一部分,本身就因为文本信息而具有了意境联想的特质。而此时,题跋又在解释绘画意境的同时,将绘画意境进行延展,延展后的这一意境就是绘画题跋的意境特质。


本文编号:3041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041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7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