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王景治河“十里立一水门”新解

发布时间:2022-01-16 22:54
  对王景治河"十里立一水门"的解读离不开对"更相洄注"的解释。通过与前后时代水利史料的对比分析,认为"更相洄注"指的是地表水体的互补关系。对比黄河与汴渠水文状况,可以判断王景治河之水门乃施工于黄河而非汴渠之上。水门是分水口而非堰埭,王景利用水门与堰埭相互配合达成分洪之效。王景对贾让治河三策的中策有所借鉴,实践了贾让多张水门开渠分洪,以及引黄河水淤灌河北土地的构想。这一工程措施一直沿用到北魏,相关的水利经验甚至传承至宋代仍得到应用。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0,35(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王景治河“十里立一水门”新解


王景水门分水设计之复原图

示意图,示意图,长丰,河段


从两处陂塘的位置也能看出此石逗与“宿胥故渎”关联密切。《淇水注》指明淇水“右合宿胥故渎”后的流路是“淇水又东北流,谓之白沟,迳雍榆城南……淇水又北迳其城东,东北迳同山东,又东北迳帝喾冢西……又北迳白祀山东”(2),此处的“同山”与“白祀山”可与上文菀水注入的“白祀陂”和“同山陂”相对应,可见宿胥故渎经由“白祀陂”和“同山陂”与菀水相连接,二陂上承菀水,多余的水量会排入淇水的宿胥故渎河段(见图2)。《读史方舆纪要》“大名府浚县”下载“长丰泊,县西二十里。地理志:‘天下水名泊者二,一曰梁山泊,一曰长丰泊。长丰泊即白祀、同山二陂水所汇也。自大河南徙,二陂渐堙,泊亦浅涸。今为牧马地,每遇霖潦,水辄泛溢。’”(3)按《淇水注》,白祀、同山二陂上承菀水,最根本的水源来自淇水上游,而非淇水沿宿胥故渎流经的河段。可是据顾祖禹所言,在宋代黄河南流之后,此二陂逐渐湮塞干涸,这就足以证明宿胥故渎河段同样也是白祀、同山二陂的水源。淇水的宿胥故渎和白祀、同山二陂以及菀水,此三者并非单线传接关系,而是可以流通互补,这也正符合了“更相洄注”的理念。据此,推测菀水的五穴分水以及入陂溉田等设计乃王景治河“十里立一水门”的实践成果之一,当不为过。


本文编号:3593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593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b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