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女性头饰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2 18:15
衣冠服饰,自古以来都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在探讨的一个课题,它传达着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生活习惯以及人类的审美和精神追求。因此对衣冠服饰史的研究,可以增加我们对不同朝代审美情趣与社会礼俗制度的认识。清朝在中国传统冠服历史中占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美学元素都集合了历朝历代的部分特征。因此本文选取清代皇族女性头饰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抛出了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和现状。从清代女性头饰的历史渊源开始梳理,从政治,经济,工艺水平的角度进行阐述。接下来以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梳理了清朝女性头饰的分类。笔者通过对清代皇族女性整体价值的探究引发了对其在当今社会实际意义的思考,近年来清宫题材在影视剧中的兴起,为我们梳理清代女性头饰提供了现实意义。同样清宫题材影视剧的播出也为人们了解真实历史风貌提供了传播载体。笔者在梳理撰写过程中深深感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头饰在清代不仅具有实用装饰功能和社会意义。它的设计元素往往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设计者对首饰的情感注入。感悟着古人对美好的向往的同时,引发了笔者对当代婚嫁头饰设计中情感寄托角度的思考,时代会变迁,但是人...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清代贵族婚礼场景1
因此,在清代头饰中礼俗文化的继承部分我们应抱着批判继承的态度,弃其粕粕,取其精华。2.3清代头饰与政治因素清代的头饰之所以得到高度发展,和作为统治阶层的满族人的喜爱是分不开的。“礼之大者,莫过于衣冠”,在清代,有关服饰的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从清初到清末始终存在着,从未停止过。服饰问题,始终是清代满族人及中原人民十分敏感的一个问题,是满族人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于汉族人而汉族人反对这种强制意识的斗争。这种斗争是满族人为了避免被汉人同化而采取的一种措施。用强制推行“剃发改装”的做法,如图2-2,强迫汉族人接受满族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取缔汉族服饰的目的。这种强行改装及反对改装的斗争,在清代,清政府对汉族服饰的态度,总是时而公开,时而隐避地进行着。图2-2清代剃发易服场景2据《清实录》卷六记载:早在崇德元年〔1636年〕就有一些儒臣劝清太宗皇太极放弃本民族的服饰,效仿汉族的服饰制度。清太宗不仅不接受,反而组织2图2-2清代剃发易服场景(图片来源:http://dy.163.com)
2清代女性头饰形成因素研究10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售卖银制的品商店和银作坊遍布全国,并且相应的银饰装饰纹样也越来越多,做工越来越精美完善。银首饰文化在人们中间表现出极大受欢迎程度,闪耀时代印记的光芒。中国银饰品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通过清代银工匠们的智慧和精巧的手工艺得到了完美的呈现。每件作品都传达着清代民间艺术家丰富的精神世界,对美学的传达以及传统的设计理念。清末时期,虽然我们受西方技术的影响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技术,但是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清末的传统手工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头饰的相关技术上并没有多大的长进和革新。可见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稳是工艺技术发展的必要先决条件。清代工艺技术的极大发展,是清朝头饰做工精细繁杂,在技术层面登峰造极的重要条件。在我们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头饰的工艺技术并没有质的飞跃,可见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技术还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进一步在之前的基础上发展的。图2-3清代御用金银器33图2-3清代御用金银器(图片来源:海南省博物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首饰工艺与现代首饰设计的对比研究[J]. 王佳琦,金英福. 西部皮革. 2019(09)
[2]浅析清代满族女子传统发式[J]. 赵琦. 辽宁丝绸. 2018(04)
[3]“凤冠”的发展演变对现代首饰设计的启示[J]. 姜雨彤. 汉字文化. 2018(09)
[4]浅谈发饰的分类及在现代服装搭配中的运用[J]. 张羽檬. 西部皮革. 2018(03)
[5]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与表现[J]. 牛红军. 艺术教育. 2017(Z6)
[6]我国女性婚服文化浅析[J]. 马宁,丁玥,何蓉. 现代商业. 2016(36)
[7]清代皇族女性嫁妆中的首饰[J]. 毛立平. 紫禁城. 2016(07)
[8]探玉翠赏凤池——浅析清代满族女性头饰[J]. 刘洋,赵梓涵,丁园,苏鹏远. 设计. 2015(11)
[9]从《甄嬛传》浅析清代宫廷头饰中的点翠工艺[J]. 刘柳. 设计. 2014(09)
[10]清代宫廷珠宝首饰设计的独特背景[J]. 周桐羽. 现代装饰(理论). 2013(07)
博士论文
[1]金簪银钗探遗珍[D]. 王柯.苏州大学 2013
[2]民众生活理想的视觉展演[D]. 尹笑非.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清代宫廷女性头饰元素创新设计应用[D]. 赵闻馨.大连工业大学 2018
[2]清代点翠工艺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葛雪.沈阳大学 2016
[3]宋代女性冠饰研究[D]. 高雨青.郑州大学 2016
[4]清朝宫廷皇室女子发式在影视作品中的创新研究[D]. 邸雯钰.西安工程大学 2015
[5]清宫剧女性形象研究[D]. 亢文娟.山东师范大学 2015
[6]清朝满族宫廷首饰纹样的审美意涵[D]. 赵紫薇.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
[7]红尘初妆,凤求凰[D]. 于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8]清宫剧文化现象的女性主义解读[D]. 王思齐.陕西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22199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清代贵族婚礼场景1
因此,在清代头饰中礼俗文化的继承部分我们应抱着批判继承的态度,弃其粕粕,取其精华。2.3清代头饰与政治因素清代的头饰之所以得到高度发展,和作为统治阶层的满族人的喜爱是分不开的。“礼之大者,莫过于衣冠”,在清代,有关服饰的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从清初到清末始终存在着,从未停止过。服饰问题,始终是清代满族人及中原人民十分敏感的一个问题,是满族人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于汉族人而汉族人反对这种强制意识的斗争。这种斗争是满族人为了避免被汉人同化而采取的一种措施。用强制推行“剃发改装”的做法,如图2-2,强迫汉族人接受满族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取缔汉族服饰的目的。这种强行改装及反对改装的斗争,在清代,清政府对汉族服饰的态度,总是时而公开,时而隐避地进行着。图2-2清代剃发易服场景2据《清实录》卷六记载:早在崇德元年〔1636年〕就有一些儒臣劝清太宗皇太极放弃本民族的服饰,效仿汉族的服饰制度。清太宗不仅不接受,反而组织2图2-2清代剃发易服场景(图片来源:http://dy.163.com)
2清代女性头饰形成因素研究10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售卖银制的品商店和银作坊遍布全国,并且相应的银饰装饰纹样也越来越多,做工越来越精美完善。银首饰文化在人们中间表现出极大受欢迎程度,闪耀时代印记的光芒。中国银饰品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通过清代银工匠们的智慧和精巧的手工艺得到了完美的呈现。每件作品都传达着清代民间艺术家丰富的精神世界,对美学的传达以及传统的设计理念。清末时期,虽然我们受西方技术的影响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技术,但是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清末的传统手工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头饰的相关技术上并没有多大的长进和革新。可见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稳是工艺技术发展的必要先决条件。清代工艺技术的极大发展,是清朝头饰做工精细繁杂,在技术层面登峰造极的重要条件。在我们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头饰的工艺技术并没有质的飞跃,可见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技术还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进一步在之前的基础上发展的。图2-3清代御用金银器33图2-3清代御用金银器(图片来源:海南省博物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首饰工艺与现代首饰设计的对比研究[J]. 王佳琦,金英福. 西部皮革. 2019(09)
[2]浅析清代满族女子传统发式[J]. 赵琦. 辽宁丝绸. 2018(04)
[3]“凤冠”的发展演变对现代首饰设计的启示[J]. 姜雨彤. 汉字文化. 2018(09)
[4]浅谈发饰的分类及在现代服装搭配中的运用[J]. 张羽檬. 西部皮革. 2018(03)
[5]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与表现[J]. 牛红军. 艺术教育. 2017(Z6)
[6]我国女性婚服文化浅析[J]. 马宁,丁玥,何蓉. 现代商业. 2016(36)
[7]清代皇族女性嫁妆中的首饰[J]. 毛立平. 紫禁城. 2016(07)
[8]探玉翠赏凤池——浅析清代满族女性头饰[J]. 刘洋,赵梓涵,丁园,苏鹏远. 设计. 2015(11)
[9]从《甄嬛传》浅析清代宫廷头饰中的点翠工艺[J]. 刘柳. 设计. 2014(09)
[10]清代宫廷珠宝首饰设计的独特背景[J]. 周桐羽. 现代装饰(理论). 2013(07)
博士论文
[1]金簪银钗探遗珍[D]. 王柯.苏州大学 2013
[2]民众生活理想的视觉展演[D]. 尹笑非.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清代宫廷女性头饰元素创新设计应用[D]. 赵闻馨.大连工业大学 2018
[2]清代点翠工艺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葛雪.沈阳大学 2016
[3]宋代女性冠饰研究[D]. 高雨青.郑州大学 2016
[4]清朝宫廷皇室女子发式在影视作品中的创新研究[D]. 邸雯钰.西安工程大学 2015
[5]清宫剧女性形象研究[D]. 亢文娟.山东师范大学 2015
[6]清朝满族宫廷首饰纹样的审美意涵[D]. 赵紫薇.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
[7]红尘初妆,凤求凰[D]. 于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8]清宫剧文化现象的女性主义解读[D]. 王思齐.陕西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22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622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