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论语集解》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07:13

  本文关键词:《论语集解》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论语集解 何晏 孔安国 思想


【摘要】:《论语》成书以后,随之出现了很多注解《论语》的本子,其中《论语集解》在早期“《论语》学”的发展中居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拨开围绕在它身上的学术迷雾,对于我们了解“《论语》学”在汉、魏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当时的学术思潮演变至关重要。 由于“浮华之风”的兴起危及了曹魏统治者以名教治天下的统治策略,重新注释以《论语》、《孝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就成了他们推行名教的一个重要举措。从思想背景、学术影响、政治地位以及与司马氏、曹氏两大政治集团的关系来看,何晏无疑是主编《论语集解》最为合适的人选。以何晏为代表的五位编者,在采收汉魏《论语》古注的时候,采取了更为信任经典的态度,但其中所收《古论》孔注却遭到了后来学术界的怀疑和非议。从《古论》传流和文本考证来看,《古论》孔注其正文是可靠的,但署名孔安国的注解却为后人所托。到了东汉,古文经学兴起,马融对《古论语》重新进行了注释,这也间接影响了郑玄。从对《论语郑氏注》残卷的文本分析来看,王国维关于郑玄注“字句全从古”的论断是错误的。《鲁论语》方面,《论语集解》收东汉包咸注仅次于孔安国注,署名周氏的注解却仅有十几条。再通过对周氏注的文本进行分析,可以认为,《论语集解》中所收周氏注为魏人周生烈之注,而并没有采东汉初的周氏之注。《论语集解》于王肃、陈群、周生烈三家当时魏人之注总共才收几十条,而其中王肃最多,在反映了政治对学术影响的同时,也反映了王肃之注确有其优异之处。 《论语集解》撰成以后,被一些人当成何晏的玄学著作。但在仔细分析书中所谓的玄虚之语后,可以发现,何晏在其中所灌注的思想主要受到了《周易》的影响,体现了一种对先秦儒学回归的倾向。《论语集解》最初流传很广,但在宋以后,逐渐式微,日本正平本《论语集解》的回归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帮助。《论语集解》所开创的“集解体”对后世产生了很大一向,而其中存留的汉魏《论语》古注对我们研究“《论语》学”的发展更是提供了宝贵资料。
【关键词】:论语集解 何晏 孔安国 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03
【目录】:
  • 引言7
  • 一、《论语集解》的编撰7-21
  • (一) 《论语集解》的编撰背景7-12
  • 1、《论语集解》编撰的政治动因7-9
  • 2、《论语集解》成书前后的政治环境9-11
  • 3、汉魏之际的思想学术风潮11-12
  • (二) 《论语集解》的编撰过程和作者12-21
  • 1、对《论语集解》作者的传统看法12-13
  • 2、何晏思想新探13-18
  • 3、何晏与《论语集解》的编撰18-21
  • 二、《论语集解》所收汉魏古注源流考21-51
  • (一) 孔安国与《古论孔氏训解》21-38
  • 1、《古论孔氏训解》的真伪问题22-36
  • (1) 孔安国生卒年略考22
  • (2) 《古论》传流考辨22-31
  • (3) 孔注真伪考辨31-36
  • 2、《古论孔氏训解》的来源及相关问题36-38
  • (二) 马融注《古论语》考38-40
  • (三) 郑玄与《论语郑氏注》40-44
  • (四) 包咸与《论语包氏章句》44-46
  • (五) 《论语集解》所采周氏注为周生烈考46-49
  • (六) 陈群与《论语陈氏义说》49
  • (七) 王肃与《论语王氏义说》49-51
  • 三、《论语集解》的思想特色51-58
  • (一) 《论语集解》思想定位52
  • (二) 对《论语集解》思想特色的再认识52-58
  • 四、《论语集解》的传流与版本58-61
  • (一) 《论语集解》的传流58-59
  • (二) 《论语集解》的不同版本系统59-61
  • 五、《论语集解》的价值和影响61-63
  • (一) “集解”体的开创61
  • (二) 对《论语》汉魏古注的存留之功61-62
  • (三) “颇为改易”的学术贡献62-63
  • 参考文献63-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容若;;迁怒[J];杂文选刊(中旬版);2009年02期

2 任素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归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2期

3 陈志明;;《〈论语〉十则》注释商榷[J];汉字文化;2011年03期

4 康宇;;论魏晋《论语》学的言说范式[J];人文杂志;2011年04期

5 张敬;周晓楠;孙红;;由考据学再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聂保平;;不正常者的非常之美——“魏晋风度”新论[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7 宋展云;;王弼注经文风略论[J];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帅培业;;“鞠城”考释[J];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04期

9 张学涛;;“集解”定义考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石振平;;东晋门阀政治与玄言诗[J];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滋斌;;《论语集解义疏》道家学说对儒家学说之解说初探[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2 孔仲温;;从敦煌伯二五一○号残卷论《论语》郑氏注的一些问题[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3 张书丰;;试论“不迁怒”为“不迁恕”之误[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周才方;;略论六朝时期的南方玄学[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石厉;龙驿;;经学系辞[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6 黄易;;儒学文化超时空现象探析[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7 冯金忠;;卢毓《冀州论》的几个问题[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8 贝列罗莫夫(嵇辽拉);;郭沫若与《论语》[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9 祁志祥;;“雅量”与“任诞”——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玄学的审美取向及其分裂[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10 许建平;;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未刊敦煌写本残片四种的定名与缀合[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名春;“朝闻道,,夕死可矣”章新释[N];学习时报;2008年

2 邢贲思;“言”“意”之辩(上)[N];学习时报;2002年

3 小谢 由美;魏晋名士的梳妆台[N];发展导报;2005年

4 胡辉明;《儒藏》精装书在京首发[N];中国文化报;2005年

5 启功;读《论语》献疑[N];光明日报;2000年

6 蓝云;王元化谈《论语》[N];文汇报;2007年

7 北京外国语大学 李雪涛;李零的“真孔子”:不时,不遇,不得志[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潘衍习;观今宜见古 无古不成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9 孟庆云;魏晋玄学与中医学[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10 袁济喜;从玄境到当下的六朝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钢;六朝论语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勇;正始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臧要科;三玄与诠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孔漫春;《论语》出土文献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5 吕玉霞;魏晋时期儒佛道思想互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长胜;《论语集解》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文城;何晏玄学思想与王弼玄学思想的比较[D];辽宁大学;2011年

3 黄帅;何晏《论语集解》训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锦波;何晏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王燕;魏晋南北朝训诂与“三教”互促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6 逄辉;正始时期的玄学与辞赋[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郭茜;有无、自然、生命[D];西北大学;2006年

8 俞琼颖;轴心时代中国“游”的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姜胜;《论语注疏》校议[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映环;《论语》注疏之疑义论证[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05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705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d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