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文化泰戈尔”在中国接受中的“两歧”现象
发布时间:2017-08-24 14:31
本文关键词:1920年代“文化泰戈尔”在中国接受中的“两歧”现象
【摘要】:1924年,"文化使者"泰戈尔访华并进行一系列演讲,在中国人文思想界掀起了不小波澜,因而出现"欢迎"与"不欢迎"两种迥异的文化现象。欢迎者之"欢迎",是因为泰氏对于西方"物质文化"的批判、对中西文化"调和"的见解等,迎合了中国人文主义者的"阅读期待";不欢迎者的"不欢迎",则出于多种原因,有反对其抽象之爱的,有反对其发售"玄学"的,更有不认同其对西方文化的非科学定位和对东方文化盲目乐观的。"文化泰戈尔"在1920年代中国接受中的"两歧"现象,反映了当时思想界关于"中国文化出路"两种叙述模式的碰撞。这种碰撞有利于将中西文化关系的讨论引向深入。
【作者单位】: 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文化泰戈尔” 中国接受 “两歧”现象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东方杂志》(1911-1932)与新文学运动的关系研究”(11XZW01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之能访华,全赖乎“讲学社”的桥梁作用和商务印书馆的资金支持。1920年9月5日,梁启超等成立讲学社后,商议每年延聘一名西哲来华讲演,活动经费由商务印书馆等提供。同年12月9号,张元济答复梁启超,确定资助讲学社聘请西哲来华讲学事宜,“已与同人商定,,
本文编号:731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731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