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儒学背景下北宋科学技术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7-09-13 17:33

  本文关键词:儒学背景下北宋科学技术的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北宋 儒家文化与科技发展 北宋儒生 梦溪笔谈 科技影响


【摘要】:儒家文化究竟对中国古代科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自“五四”以来,这就是中国思想史、科技史、社会史共同面临但又尚未定论的问题。本文力图以北宋时期为中心,考察儒家文化对科技的影响。之所以选择北宋,是因为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中国古代科技,这个时期都发生了显著而剧烈的变化,使之成为洞察该问题的一个很好的窗口,极具研究价值。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发生了一场规模宏大、席卷了北宋社会许多方面—政治、经济、教育、科举、文学、艺术等的“儒学复兴运动”;北宋的变化则在于它是整个宋辽金元高峰的奠基阶段并且本身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观点上,本文认为:一方面,北宋时期的儒家文化不是作为一种消极的和负面的力量阻碍了科技发展,而是作为一种积极和正面的力量推动了科技发展,另一方面,北宋时期的儒家文化对于科技的推动是以间接的方式和在有限的程度下进行的。北宋儒家文化能够推动北宋科技的发展,一是因为北宋中后期的儒者较多具有批判怀疑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为科技发展注入了精神活力。二是因为在北宋中后期,因儒者多具有经世致用的儒家价值观和积极入世态度且多参与政事,北宋政治、经济、科举、教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社会动力。本文会依次说明这些变化。事实不能被夸大。北宋儒家文化推动科技是以间接的方式和在有限的程度上进行的。对此,本文也会也提出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北宋 儒家文化与科技发展 北宋儒生 梦溪笔谈 科技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44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3
  • 第一章 绪论13-18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3-14
  • 1.1.1 研究背景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研究现状14-18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5-17
  • 1.2.3 研究方法17-18
  • 第二章 北宋的儒学与儒生的科学思想18-32
  • 2.1 儒家学说自身的特点18-20
  • 2.1.1 儒学的性质18
  • 2.1.2 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18-19
  • 2.1.3 儒学的科学内涵及对人的影响19-20
  • 2.2 儒学在北宋兴盛的原因20-22
  • 2.2.1 北宋初期统治者抑武重文的政策20
  • 2.2.2 北宋士风的转变20-21
  • 2.2.3 科举制度的改革以及兴学运动的推广21-22
  • 2.3 儒学对科学技术的影响22-25
  • 2.3.1 儒学致知与科技发展22-23
  • 2.3.2 经义治事与怀疑批判23
  • 2.3.3 儒之功利与经世致用23-24
  • 2.3.4 科学成果的新利用24-25
  • 2.4 北宋儒生的科学思想25-32
  • 2.4.1 安定学派、图书学派、山外派科学思想以及价值25-26
  • 2.4.2 “王安石先声”的李觏的科技思想26
  • 2.4.3 蜀学背景下苏轼的科技思想26-27
  • 2.4.4 横渠学派张载的科技思想27-28
  • 2.4.5 百源学派邵雍的科技思想28
  • 2.4.6 紫阳派张伯端的科技思想28-29
  • 2.4.7 王安石的科技思想29-30
  • 2.4.8 沈括的科技思想30-32
  • 第三章 北宋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沈括《梦溪笔谈》对后世影响32-42
  • 3.1 科技在北宋时代表的含义和成就32-34
  • 3.1.1 科学理论由“天人合一”走向“天人相分”32
  • 3.1.2 技术领域高度发展32-33
  • 3.1.3 北宋科技发展的特点33-34
  • 3.2 沈括《梦溪笔谈》中科学成就34-39
  • 3.2.1 水利农田建设34-35
  • 3.2.2 物理学35-37
  • 3.2.3 地理学和地质学37-38
  • 3.2.4 天文历法与数学38
  • 3.2.5 其它科技成就38-39
  • 3.3 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应用与后世的影响39-42
  • 3.3.1 治水方略39-40
  • 3.3.2 石油推广40
  • 3.3.3 医药良方40
  • 3.3.4 十二气历40-41
  • 3.3.5 环保理念41-42
  • 第四章 儒学对北宋科技发展的影响42-47
  • 4.1 儒学背景下北宋科技发展的正面影响42-45
  • 4.1.1 科技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结合42-43
  • 4.1.2 科技发展与学校教育的结合43-44
  • 4.1.3 科技成果与实际生活的结合44-45
  • 4.2 儒学背景下北宋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45-47
  • 4.2.1 科技资源分配受制于朝廷官府45
  • 4.2.2 科技事业受政治影响太过强烈45
  • 4.2.3 科技活动受功利影响45-46
  • 4.2.4 科技发展重实用轻理论46-47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7-49
  • 5.1 全文总结47
  • 5.2 研究展望47-49
  • 主要引用和参考文献49-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奉林;儒学在台湾[J];世界知识;2005年19期

2 李承贵;现代背景下的儒学开展方向——百年来儒学开展方向主要论说及评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 方同义;;儒学社会价值功能的历史考察和前景展望[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4 徐德莉;;论宋恕对理学的批判及其改造儒学的思想[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彭耀光;;儒学的当代诠释——读《教化的哲学:儒学思想的一种新诠释》[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6 秦锋祥;;儒学的发展前景与反思[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7 辛鸣;;儒学与现代化同构阐幽[J];东岳论丛;1989年04期

8 杨荫楼;试论唐代儒学的复兴[J];齐鲁学刊;1990年03期

9 唐永进,王定璋;对儒学的展望[J];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01期

10 阮才书;儒学的价值观与21世纪的越南新人[J];哲学研究;199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卫平;;今天应当如何普及儒学[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徐水生;;儒学与日本现代化新论[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沈小勇;;浙江儒学的知识传统及其现代价值[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夏乃儒;;儒学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承贵;;活在生活中的儒学[A];“卧龙人生”文化讲演录(第一辑)[C];2011年

6 于作敏;;略论近世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儒学观[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7 施炎平;;从“成人之道”看儒学核心理念及其价值[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丁成际;;儒学与当代日常生活伦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鞠曦;;段正元儒学思想论略及其哲学反思[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10 郭荣丽;;儒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作用[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好光邋同济大学教授 邵龙宝;全球化语境下的儒学普及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院长 汤一介;期待21世纪儒学有新的发展[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马来平;儒学创新的着力点[N];联合日报;2014年

4 左岸;“百姓儒学”,,掌声之后贵在坚持[N];中国艺术报;2014年

5 成都市武侯区 何勇海;“百姓儒学”给乡村增添“道德营养”[N];中华读书报;2014年

6 林桂榛;儒学的世界性与世界性的儒学[N];光明日报;2004年

7 刘荣芝;《儒学引论》简介[N];河南日报;2003年

8 汤拥华;儒学何以获得当代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陈多旭;教化与工夫——解读儒学的一个独特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蔡报文;儒学与现代民主[N];珠海特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雪;近三十年儒学发展思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魏彩霞;全球化时代中的儒学创新[D];浙江大学;2003年

3 张鹏;北魏儒学与文学[D];西北大学;2008年

4 周红;儒学宗教性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沈小勇;现代新儒家儒学现代化思想论衡[D];苏州大学;2011年

6 张朝松;儒学早期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董爱玲;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与融合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8 王宝峰;儒教社会中的独行者:李贽儒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9 沈尚武;叶适儒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THEO A. COPE;儒学中的“诚”及其在心理学和心理分析中的意义[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益斐;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与孔孟儒学实践性的比较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2 卢珊;儒学与西学的交融互释:严复核心观念疏解[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维娜;刘少奇儒学观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4 姜燕;杜维明儒学宗教观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张鹏;儒学背景下北宋科学技术的发展[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6 孔霞;略论儒学在中唐时期的演进[D];山东大学;2009年

7 刘春;汉初儒学的发展及其对政治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0年

8 黄伟;反思与回归—梁启超儒学思想的嬗变[D];河北大学;2008年

9 左康华;儒学传播实现路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黄昀;略论儒学与少数民族的相互关系[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45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845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7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