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抉择——1920年代的“国学”研究取向及其文化意味
本文关键词: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抉择——1920年代的“国学”研究取向及其文化意味
【摘要】:1920年代,北京大学的"整理国故"运动及清华研究院的成立,初步确立了这个时期"国学"研究在"科学"与"人文"两种向度上共存并进的学术格局,而这两种取向的选择背后其实透露的是"杜威/胡适"与"白璧德/《学衡》派"之间的思想差异。在唯科学主义的弊端日趋明显的情形下,如何寻回中国文化自身的"人文"传统,吴宓等《学衡》一派的学人借助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启发所展开的诸多思考,也许在今天仍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价值。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国学 科学 人文 《学衡》 吴宓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国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但“国学”这一命名出现于晚清时代,确实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有着内在的对应关系。作为具有现代意味的“民族学术”,“国学”与晚清以前的“旧学”“古学”“儒学”“经学”“君学”,以及“汉学/宋学(理学)”等传统所固有的学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可;张桂军;;薇拉·凯瑟作品的南方主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管先恒;析西方近现代文学中的“死亡”[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徐海香;;人性之光——霍桑在《好小伙布朗》中对人性的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4 于瑛;;浅析古德曼·布朗悲剧的酿成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辛春晓;陈忠红;张敏;;信仰再心还是在物——霍桑《红字》与麦尔维尔《白鲸》宗教意识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6 崔扬;;当欲望走到尽头——《嘉莉妹妹》与市场意识形态的诞生[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张国庆;试论美国文化精神的起源与发展[J];北方论丛;2000年01期
8 卢姗;;20世纪美国战争小说的英雄主义困境解读[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9 张延杰;;现代主义的灵魂舞动——论邓肯“新舞蹈”的文化根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刘文洋;;《拉帕西尼的女儿》中霍桑的科学观[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白岸杨;;《白鲸》及其作者的宗教伦理观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珂;;浪漫主义诗歌对新诗诗人及新诗诗体的影响[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阔;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史记;惠特曼诗歌在中国的评介与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韦华;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12年
5 胡铁生;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蕴交映[D];吉林大学;2012年
6 朱振武;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心理美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7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祝平;乌云后的亮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挺;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礼扬;一个精制的隐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3 陈阔;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死亡意识及其现代意义[D];江南大学;2010年
4 陈春霞;苏童与麦卡勒斯小说的南方情结及呈现方式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简艳平;“皈依佛法的浪子”[D];南昌大学;2011年
6 焦柏洳;穿梭于精神黑夜[D];河南大学;2011年
7 郎琪杰;论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青年文化”[D];吉林大学;2011年
8 柳燕;“兔子四部曲”中的基督教世俗化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娇;《纯真年代》中心理现实主义的叙事技巧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孙露;从极致的反叛到宁静的悲哀[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淑玲;吴宓与《大公报·文学副刊》[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04期
2 谭特立;邓小平为吴宓教授[J];政府法制;2001年02期
3 谭特立;;邓小平为吴宓“打补丁”[J];世纪行;2001年07期
4 高恒文;论吴宓的诗[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孙舒凡;吴宓文化观新探[J];前沿;2004年03期
6 周茂江;吴宓1940年思离清华始末探析[J];天府新论;2004年S1期
7 张弘;论吴宓的古体诗写作[J];云梦学刊;2005年06期
8 邓明;;吴宓与甘肃[J];档案;2006年05期
9 程细权;;吴宓独立品格的当下意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10 何蜀;;吴宓和他的家务女工[J];文史精华;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姬可周;;吴宓与“文教中华”[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
本文编号:9297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929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