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三重三世结构——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瑜伽师地论》的时间结构
本文关键词:时间的三重三世结构——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瑜伽师地论》的时间结构
【摘要】:本文从现象学的角度疏理和分析《瑜伽师地论》关于时间结构的思想,并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时间结构进行简要的比较。瑜伽行派把客观时间还原为时间心识,它是一种属于心不相应行法的假有法,依于心识流中的种子流与现行流的生、住、异、灭四相而得以可能。四相显现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心识的灭相显现为过去,住、异二相显现为现在,生相显现为未来。时间心识具有三重三世的结构:种子三世、种现三世和现行三世。这三重三世是识体验的时间,是一种"能-所"相对的时间,是非本原的时间。瑜伽行派认为要超越识体验而进入智体验,智体验中的"离能-所"的时间才是本原的时间。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瑜伽师地论》 时间 三世 结构 比较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时间问题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哲学问题,纵观古今中外(中西印),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从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过奥古斯丁、休谟、康德、布伦塔诺、詹姆斯,一直到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柏格森,都十分重视时间问题,胡塞尔本人就对此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祥龙;;智慧、无明与时间[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2 倪梁康;;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中的“滞留”概念——兼论心智与语言的关系[J];现代哲学;2007年06期
3 倪梁康;;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作为历史哲学的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2 陈坚;;“天竺之路”与“天台之路”:中国佛教的抉择——兼谈玄奘在中国佛教中地位[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舒红跃;张黎;;何为时间:从柏格森、胡塞尔到海德格尔[J];江汉论坛;2014年06期
4 马迎辉;;意向性、绝对流与先验现象学[J];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5 马迎辉;;意识、反思与自身觉知——胡塞尔意识结构探赜[J];江海学刊;2014年04期
6 薛刚;;以钢琴教育为例分析音乐中的“理解力”——从音乐美学、音乐哲学的角度所做的尝试[J];美育学刊;2014年05期
7 杨海明;;“顿悟”说探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曹章庆;;论晏殊词生命美学的精神向度[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9 张佳秋;;胡塞尔现象学对客体化行为中“意义”的建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齐韵涵;;一点反思 诸多收获[J];中国教师;201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作为历史哲学的意义[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林;胡塞尔后期发生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马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安晖;意识的哲学分析[D];山西大学;2013年
4 陈鑫;两种思想视域中的意识与对象问题[D];西北大学;2013年
5 李瑾;心理学之科学观念的合理性批判与重建[D];吉林大学;2014年
6 罗海波;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理论的重新定位[D];吉林大学;2014年
7 顾尔伙;博弈中的心智发展[D];西南大学;2014年
8 张明伟;论道德的境域[D];山东大学;2014年
9 钱立卿;现象学哲学作为严格的构造性科学体系[D];复旦大学;2013年
10 林华敏;从隔离的自我到异质性的他人:论列维纳斯的绝对伦理[D];南京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晓飞;老子之“自然”观[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纪墨海;理性回归与深层感性[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苏玮;感觉与想象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瑾;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唐树生;整体与回忆[D];兰州大学;2010年
6 周兮吟;差异的差异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正;胡塞尔内时间意识构造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8 王朝军;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及其启示[D];吉林大学;2012年
9 周珂;胡塞尔想象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霞;《易传》“时”的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倪梁康;;关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5期
2 倪梁康;胡塞尔哲学中的“原意识”与“后反思”[J];哲学研究;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尧 ,陈践;敦煌本《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藏汉对照词汇考诠校录[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2 汤用彤;读《瑜伽师地论记》[J];佛学研究;1996年00期
3 黄显铭;;藏汉对照瑜伽师地论辞汇[J];博览群书;1998年04期
4 徐}9强;;瑜伽师地论卷第十四手记[J];藏外佛教文献;1997年00期
5 吴织 ,胡群耘;上海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录(续)——附传世本写经及日本古写本[J];敦煌研究;1986年03期
6 谭习龙;;时间的三重三世结构——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瑜伽师地论》的时间结构[J];现代哲学;2014年02期
7 椨清mD;程恭嫇;;《瑜伽师地论》披寻记叙[J];藏外佛教文献;1996年00期
8 黄心川;《佛教语辞典》序[J];佛学研究;1997年00期
9 孔祥玲;《瑜伽师地论》的种姓思想——以“声闻地”与“菩萨地”为范围[J];求索;2004年01期
10 黄仁tD;;《瑜伽师地论》之玄应“音义”校勘举例[J];古汉语研究;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刚;《瑜伽师地论》思想的目的论特征[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2 孔祥玲;“菩萨唯识观行”的研究——以《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为范围[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34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34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