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早期佛教缘起论中爱支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1 17:13
   早期佛教作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概称,对于之后的佛教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缘起论作为佛教的标志性理论,是佛教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以缘起论作为背景,首先了解早期佛教的十二缘起论及其各支的内涵,对于正确认识佛教的教义具有重要的作用。十二因缘是部派佛教时期所形成的主要理论体系,是早期佛教缘起论的主要内容,对之后的佛教哲学以及缘起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早期佛教缘起论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陆续发展的过程。由最早的三支缘起法作为基础,之后通过各支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陆续的发展出四支、五支、七支、十支等缘起法思想,最终形成了十二支缘起的理论体系。而爱支作为缘起法的一支,对于缘起法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作为苦的直接来源,它最早出现在触—受—爱三支缘起法中,在此基础上加入取支或六入支的四支缘起法也同样以爱支作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在五支缘起法中,爱支仍然作为苦的直接来源,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思想体系的不断完善,这种影响逐渐地隐藏于缘起法之中,使各支之间相互联结,互相依存,最终发展出十二缘起法,成为佛教中重要的理论体系。而“爱”作为人类的天性,是隐藏在人们思想之中,一直都存在的一种情感。但是正因为它作为一种思想情感,对于人们的行为产生诸多的影响,因而在佛教中作为反对的概念,一直受到严厉的批评。佛教所说的“爱”,其本质与缘起法中爱支相同,在早期佛教中将这类使人产生欲望、贪爱或两性之间的爱称之为“染污爱”,“染污爱”的出现会影响人的行为,使其造成诸多恶业恶行,产生诸多牵绊,使人在痛苦中不断地轮回而不得解脱。在早期佛教经典中“染污爱”的产生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六根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欲念。六根通过与外物的直接接触,产生所见所感,从而使人出现喜爱渴望等情感,而欲念作为人思想的一部分,使人直接产生欲望和贪爱等情感。同时“染污爱”作为早期佛教一直反对的重要内容,被分为贪爱和欲爱两大类。欲爱主要是指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亲情、爱情、友情等诸多方面,而贪爱则主要体现在凡夫对于财物、田产等具体事物的追求上。但是在早期佛教中,两者之间具体内涵的区分并不十分明显,而在部派佛教时期,贪爱的内涵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贪嗔痴三毒方面,使之与欲爱形成明显区分。早期佛教之所以将这种情感称之为“染污爱”,主要是由于它对于众生和比丘都产生众多危害。对于众生来说,正是因为贪恋这些情感,所以产生牵绊,在痛苦中不断地挣扎,使自己经历轮回之苦。而对于比丘来说,“染污爱”的存在既使其不能保持一颗清净内心,同时也会使比丘产生执着与渴望,而最终不能解脱,是比丘解脱路上的绊脚石。针对这些危害,佛教认为要通过两种方式将其最终断除。在思想上,要始终保持正智正念,用智慧将这种思想完全的遏制,从而将其断除。而在行为上,佛教通过戒律来要求比丘和众生,对于所犯的戒律,比如淫戒,将会进行严厉地处罚,以求在行为上将这种欲望所付诸的行动彻底地断除。“染污爱”作为早期佛教所提出的概念,一直都是研究的重点内容。在《经集》和《杂阿含经》等佛教经典中不断地被提及,同时作为苦的直接来源,从中也能挖掘出灭苦的直接办法。因此正确理解“染污爱”的内涵,对研究早期佛教义理以及缘起法思想,甚至是佛教戒律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94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关于爱支与四圣谛的研究
        (二) 关于十二因缘学说的研究
        (三) 关于爱支与十二因缘的研究
        (四) 关于佛教“染污爱”的研究
    三、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基本思路
        (四)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早期佛教缘起论
    第一节 佛教缘起论概说
        一、佛教一般缘起说
        二、部派佛教十二缘起论
    第二节 早期佛教缘起论的形成
        一、缘起论的产生
        二、缘起论的发展
第二章 “染污爱”的产生与种类
    第一节 “染污爱”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染污爱”产生于六根
        二、“染污爱”产生于欲念
    第二节 “染污爱”的种类
        一、欲爱
        二、贪爱
第三章 “染污爱”的危害和断除
    第一节 “染污爱”的危害
        一、众生经受轮回之苦
        二、僧众经受解脱之碍
    第二节 “染污爱”的断除
        一、思想上的断除
        二、行为上的断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扬;;浅议我国早期佛教图像的传播[J];黄河.黄土.黄种人;2017年14期

2 陈昱羲;;浅析麈尾在早期佛教艺术中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6年12期

3 崔连仲;早期佛教的社会思想和伦常观[J];世界历史;1989年05期

4 邱振亮;中西合壁 佛道混杂——对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一点看法[J];齐鲁艺苑;1989年04期

5 廖明君;何志国;;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探源[J];民族艺术;2007年04期

6 唐长寿;四川早期佛教遗物辨识[J];东南文化;1991年05期

7 温玉成;“早期佛教初传中国南方之路”质疑[J];四川文物;2000年02期

8 王公伟;神异与中国早期佛教的传播[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佛教最早由南路传入中国日本[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2年02期

10 吴焯;;四川早期佛教遗物及其年代与传播途径的考察[J];文物;1992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禹春晖;早期佛教缘起论中爱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2 苏思铭;早期佛教涅槃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3 刘柳;早期佛教sa(?)kh(?)ra(行)的逻辑核心意义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4 苏钰;中国早期佛教图像地域特征及其成因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李亮;早期佛教佛身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6 刘群;早期佛教的无我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7 邓新航;巴蜀早期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8 邓志龙;中古早期佛教雕刻的形成[D];广州美术学院;2017年

9 杨小丹;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妇女妆饰的影响[D];福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93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8933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d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