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高僧传》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5 11:30

  本文关键词:《高僧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僧传》 创作缘起 艺术特色 接受传播


【摘要】:佛教传入中国后,到了梁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东来西往,有无数的大德高僧共同谱写了传教求法的壮丽篇章,因而出现一部带有“史”的性质的释家传记成为了一种需要,慧皎法师勇于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呕心沥血创作出一部迄今为止都是我们致力于佛教研究的力作——《高僧传》,主要记述了佛教自东汉永平十年至梁天监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载,五百余位高僧的遗闻逸事,她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部重要的僧人传记,她记载的是释家的事迹,同时又是传记体文学作品,这正是她的魅力所在。千百年来,人们对其的研究和评点从未间断,从《高僧传》的作者、史料价值、宗教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显示了《高僧传》研究旺盛的生命力。孟子言:“知人论世”,告诉我们要深入了解一件事情,就必须对事情的背景和基本情况有一个扎实的、全面的把握,因而对《高僧传》创作大背景和内在缘起的研究是本文的关注点之一。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接受美学的引入,人们开始大量借助接受美学的理论来开拓古典文学的研究,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本文也欲借助这一重要理论对《高僧传》作一些初步的接受研究,期待能引起更多的关注。另外,《高僧传》作为传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是本文着力分析的地方,希望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高僧传》的研究推进一步。 全文共分为四章。 引论主要是对《高僧传》的基本情况、研究现状做了简单的介绍,其中包括对释慧皎的生平事迹、《高僧传》的研究历程、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 第一章分析《高僧传》创作的时代背景,即受动乱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上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思想领域玄佛合流的促进,这是《高僧传》成书的外部大环境。 第二章分析《高僧传》的创作缘起,一方面来自于对中国古已有之的“不朽”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也是释家弟子弘法传道的内在心理诉求,这是《高僧传》成书的内部因子。 第三章探讨作为僧传文学的“史记”——《高僧传》对《史记》的理解和接受,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节从《高僧传》本身作为类传,对《史记》类传的接受,以及《高僧传》中合传、专传对《史记》列传体的接受;第二节着重论述论赞对“太史公曰”的接受;第三节从艺术手法上谈对《史记》互见法的接受。 第四章从读者阅读接受的角度,全面研究了《高僧传》的文学特质:语言特色;结构安排;传人艺术:历代高僧的全景展示;宗教情感的彰显;诗赋、书信的运用;使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独特的场面描写;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重视景物、环境描写对表现传主形象的作用。 结语主要分析了《高僧传》的一些缺憾和不足,主要是由时代环境影响所致;以及《高僧传》对后世《续高僧传》、《宋高僧传》等僧传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高僧传》 创作缘起 艺术特色 接受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7.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论9-14
  • 一、《高僧传》简介9
  • 二、《高僧传》的研究现状9-14
  • 第一章 《高僧传》创作的时代背景14-19
  • 一、动乱的社会环境14-15
  • 二、统治者的大力提倡15-17
  • 三、思想领域:玄佛合流17-19
  • 第二章 《高僧传》的成书—"不朽"传统的继承和实践19-24
  • 一、上承《史记》,对中国自古有之的不朽传统的继承19-20
  • 二、释家弟子弘扬佛法的心理诉求20-24
  • 第三章 《高僧传》对《史记》的接受24-35
  • 一、《高僧传》的专传、合传等对《史记》的接受24-27
  • 二、《高僧传》论赞对"太史公曰"的接受27-32
  • 三、对《史记》互见法的接受32-35
  • 第四章 《高僧传》的传记艺术成就35-54
  • 一、语言特色35-38
  • 1、平实质朴的叙事语言35-36
  • 2、骈俪化的凸显36-37
  • 3、佛教词汇的大量涌现37-38
  • 二、结构安排38-43
  • 三、传人艺术43-54
  • 1、历代高僧的全景展示44
  • 2、宗教情感的彰显44-45
  • 3、诗赋、书信的运用45-47
  • 4、使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47-49
  • 5、独特的场面描写49-52
  • 6、个性化的人物语言52-53
  • 7、重视景物、环境描写53-54
  • 结语54-57
  • 参考文献57-59
  • 致谢59-6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海平;简论慧皎《高僧传》的学术价值[J];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05期

2 桑大鹏;;论《高僧传》的神异叙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3 陈洪;《文心雕龙》对《高僧传》之影响臆探[J];南开学报;1996年01期

4 富世平;;《高僧传》文学性初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4期

5 刘湘兰;;信仰与史实的统一——慧皎《高僧传》叙事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纪峗;慧皎《高僧传》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陈莹;唐前《史记》接受史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方梅;《高僧传》艺术论[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2 许展飞;《高僧传》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368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368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f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