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视野下苗族傩文化的传承研究
本文关键词:社会变迁视野下苗族傩文化的传承研究
【摘要】:在我国,苗族傩文化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已融入到苗族社会中,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存在和传承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社会变迁给苗族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和冲击。在新时代的环境中,如何保护苗族傩文化传承,成为当前苗族傩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以松桃苗族傩文化为切入点,进行个案研究,通过采用访谈法对松桃县的P镇和Z镇的苗傩现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五个部分对苗族傩文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第一部分是导言,包括研究背景、意义,对前人研究文献梳理基础上对本文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以社会变迁作为本文的研究视角;对调研地基本情况进行描述。第二部分是对傩与苗族关系进行描述,阐述傩的内涵、傩与苗族关系以及苗傩的社会基础;第三部分是对松桃苗族傩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以及通过实地调研收集到的资料,对现存松桃苗傩基本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是在社会变迁理论下,从松桃苗族傩法师、傩文化内容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对松桃苗族傩文化传承存在困境进行分析;第五部分,针对现存传承困境而作出出路分析,以此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苗傩文化。使苗族傩文化在社会变迁中良性发展。
【关键词】:社会变迁 松桃苗族 苗族傩文化 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第一章 导言6-19
- 1.1 研究背景6-7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7
- 1.2.1 研究目的7
- 1.2.2 研究意义7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7-13
- 1.3.1 国内研究现状7-11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1-13
- 1.4 研究理论视角和方法13-15
- 1.4.1 社会变迁理论13-15
- 1.4.2 研究方法15
- 1.5 相关概念界定15-17
- 1.5.1 苗族15-16
- 1.5.2 傩文化16
- 1.5.3 社会变迁16-17
- 1.6 松桃苗族自治县概况17-19
- 1.6.1 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基本情况17
- 1.6.2 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17-19
- 第二章 傩与苗族的关系19-25
- 2.1 傩的内涵19-21
- 2.1.1 什么是傩19-20
- 2.1.2 傩的分类20-21
- 2.2 傩与苗族关系21-23
- 2.2.1 苗族为傩的生存提供“土壤”21-22
- 2.2.2 傩丰富了苗族的祭祀文化22-23
- 2.3 苗傩的社会基础23-25
- 2.3.1 苗傩的“文化基因”23
- 2.3.2 苗傩与苗民23-24
- 2.3.3 苗傩与苗族社区的社会结构24-25
- 第三章 松桃苗族傩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基本内容25-43
- 3.1 松桃苗族傩文化的历史演变25-30
- 3.1.1 松桃苗族傩文化的传入25-26
- 3.1.2 松桃苗族傩文化的发展26-28
- 3.1.3 松桃苗族傩文化的“衰落”与“重生”28-29
- 3.1.4 松桃苗族傩文化体系29-30
- 3.2 松桃苗族傩文化的基本内容30-43
- 3.2.1 傩祭30-35
- 3.2.2 傩技35-38
- 3.2.3 傩法师38-43
- 第四章 社会变迁中松桃苗族傩文化的传承困境43-50
- 4.1 傩法师处境堪忧,,后继困难43-46
- 4.1.1 傩法师社会地位降低43-44
- 4.1.2 傩法师社会职能弱化44-45
- 4.1.3 傩法师后继人选困难45-46
- 4.2 苗傩传统文化内涵的流失46-48
- 4.2.1 傩祭方面47
- 4.2.2 傩技方面47-48
- 4.3 苗傩的生存环境的改变48-50
- 第五章 社会变迁视野下苗族傩文化传承的出路分析50-56
- 5.1 苗族傩文化传承人与传承方式的更新50-51
- 5.1.1 苗族傩文化传承人的更新50-51
- 5.1.2 传承方式的更新51
- 5.2 苗族傩文化内容的传承与创新51-53
- 5.2.1 有扬弃地传承苗族傩文化51-52
- 5.2.2 苗族傩文化表现方式的创新52-53
- 5.3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53-56
- 5.3.1 增强政府部门对苗傩文化的支持53-54
- 5.3.2 宣传方式的现代化54
- 5.3.3 充分利用旅游业来发展苗傩文化54-56
- 结语56-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2
- 附录62-80
- 附录 162-63
- 附录 263-73
- 附录 373-79
- 附录 4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麒华 ,姚清海;走进傩文化村[J];民族论坛;2001年05期
2 余悦;傩文化研究的新收获──读《中国傩神谱》[J];舞蹈;2001年04期
3 周世泉;一部值得重视的傩文化研究专著──读章军华《临川傩文化》[J];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4 王琦珍;傩文化研究的拓展与深入——章军华《临川傩文化》读后[J];抚州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5 王文明;湘西傩文化的价值及开发方略[J];船山学刊;2003年04期
6 辛小林;亦说傩文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冯莉;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04期
8 刘冰清;傩文化的家庭伦理内涵——沅陵傩文化的个案研究[J];沧桑;2005年05期
9 段薇;;傩文化杂说[J];南方文物;2005年04期
10 管彦波;;一部值得推荐的文化学著作——评刘芝凤新著《戴着面具起舞:中国傩文化》[J];中国民族;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斌;;“傩”字探源——兼说傩文化对中国古典舞礼法意识之源的影响[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周松柏;;贵州傩文化应对文化全球化可采取的对策[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白晓霞;;文化政治学视域中的甘肃傩文化研究[A];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13年
4 汪毅夫;;试论闽台傩文化的共同性[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四卷][C];2011年
5 刘冰清;;沅湘傩文化中的生态和谐思想[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6 李朝亮;;德江傩文化传承与开发初探[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吕光群;;傩文化中的生殖崇拜[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许并生;;由德江傩戏论傩文化研究的意义和价值[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隗芾;;清除傩资源利用中的思想障碍[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庹修明;;西南地区傩戏、傩面具的保护、创新与传承[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平卫东邋林必茂;南丰成立傩文化研究基地[N];抚州日报;2008年
2 通讯员 豆红元;永靖县多措并举做大做强傩文化品牌[N];民族日报;2008年
3 冯波;我省第一家傩文化公司成立[N];贵州民族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唐红丽;傩文化内涵丰富 在传承中求得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杨建智 实习生 詹薇;南昌傩文化公园黯然闭馆低调转型[N];江西日报;2013年
6 本报综合 张敏 朱磊;6月江西,傩文化大放异彩[N];中国民族报;2005年
7 李祥林;本土语境中的傩文化研究[N];中国文化报;2005年
8 记者 云 菲;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举行[N];中国艺术报;2005年
9 记者 肖洁;我省是傩文化发祥地[N];兰州日报;2005年
10 记者 谢松;赣傩文化搭台 特色旅游唱戏[N];南昌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彩吉;广西壮族傩文化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王杏华;傩文化及其在景观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陈玲艳;社会变迁视野下苗族傩文化的传承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4 刘冰清;沅陵傩文化的伦理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梁正海;傩文化的象征人类学阐释[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6 高海桂;江西南丰傩文化传播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7 曹华;江西傩文化管理问题及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8 陈述;湘西州腊儿山地区傩文化之艺术精神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9 朱宝莉;互动与重构:傩与乡村社会[D];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
10 邓凤;《傩·面具》中傩文化符号与电子音乐技法结合的探索[D];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037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37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