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一法师与民国时期汉藏佛教交流研究
本文关键词:超一法师与民国时期汉藏佛教交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 超一法师 汉藏佛教 新佛教 僧伽建设 佛教复兴 法令 教理
【摘要】:1920年代,超一法师秉持民国佛教新运动学派的僧伽建设思想,提出以寺院为基础培养僧才,复兴佛教,认为净土法门适应佛教发展现状。赴藏求法归来后,超一法师重新思考汉地佛教复兴途径,先后前往十多个省市佛教寺院启建息灾密宗法会,翻译密法经典,讲述显密历史与教理关系,主张内地佛教发展应不分显密、东密与藏密,知见行解,依大乘佛法经教义理圆融无碍,以自证度他之心济世救国。超一法师求法弘法、著译经典的历程表述着他由宗派比争转向显密圆融的理性思考,提出超越佛教地域宗派界限、汉藏佛教兼修共利国族的发展主张。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
【关键词】: 民国 超一法师 汉藏佛教 新佛教 僧伽建设 佛教复兴 法令 教理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研究”(XZ103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超一法师(1895-?),重庆铜梁人,民国时期汉藏佛教文化交流之初组织“留藏求法团”的首批学员。入藏通研密法后,超一法师将汉藏佛教共同发展的思路融入译经弘法历程,书写着汉僧实地研究藏传佛教后的自我文化反思及对不同宗派关系的重新定位,是我们认知民国时期汉藏佛教交流发展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悟云;;从几个词语讨论苗瑶语与汉藏语的关系[J];语言研究;2007年02期
2 罗自群;;《汉藏语学报》第3期目录[J];民族语文;2008年06期
3 燕海雄;;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首届汉藏语言学奖揭晓[J];语文研究;2008年03期
4 杨雪冬;;浅析汉藏历史文化交流[J];才智;2009年11期
5 田磊;;佛在汉藏之间[J];南风窗;2009年09期
6 多拉;;汉藏语言对“字”概念的认知异同及对应关系[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燕海雄;;论汉藏语言硬腭塞音的来源[J];民族语文;2011年05期
8 俞敏;汉藏两族人和话同源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01期
9 车得驷;关于汉藏翻译中否定概念的表达[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10 胡双宝;;《汉藏语概论》即将出版[J];民族语文;198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诺明花;刘汇丹;吴健;丁治明;;基于关联度的汉藏多词单元等价对抽取方法[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2 徐文堪;;略论汉藏语言与民族的起源及迁徙[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3 米勒;史淑琴;;关于敦煌汉藏对音的几个问题[A];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13年
4 赵维纳;刘汇丹;于新;吴健;张普;;面向汉藏辅助翻译系统的平行语料库建设[A];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第二届全国多语言知识库建设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潘悟云;;汉藏二族,血肉相连——生物学与语言学的视角[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6 才让太;;佛教在汉藏民族关系中的贡献——兼谈藏区寺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A];共识(2013春刊09)——民族关系中国梦 讲信修睦行宪政[C];2013年
7 戴庆厦;;汉藏语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8 看卓才旦;金为勋;洛智华;朋毛扎西;;汉藏翻译系统中的动词处理研究[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才藏太;;基于规则的汉藏机器翻译系统中二分法的句法分析方法研究[A];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第二届全国多语言知识库建设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扎洛;索南仁欠;;汉藏机器翻译中复句的翻译规则研究[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伟 马疆虎;首部《汉藏法律大词典》面世[N];中国民族报;2011年
2 傅伟 记者 马疆虎;首部《汉藏法律大词典》面世[N];西藏日报(汉);2011年
3 本报记者 徐璐;共叙汉藏情意 共话美好未来[N];岳阳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王鸿良;汉藏同根[N];北京日报;2001年
5 智敏 浙江上虞多宝讲寺住持;沟通汉藏 利益群生[N];中国民族报;2014年
6 中共青海省委书记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强卫;提高审判工作服务大局能力的有力举措[N];青海日报;2012年
7 傅显舟;汉藏乐舞艺术的多彩呈现[N];中国艺术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姚起亚;“情歌故乡”再唱汉藏深情[N];无锡日报;2007年
9 吴健礼;漫话古代汉藏天文历算文化的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张玉玲;禅古寺:见证汉藏军民一家亲[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海燕;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江荻;论汉藏语言演化的历史音变模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吴明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塔措;从文化差异谈汉藏翻译的局限性[D];西藏大学;2011年
2 官却多杰;汉藏辅助翻译研究与实现[D];西藏大学;2011年
3 拉巴次仁;浅谈汉藏科普翻译[D];西藏大学;2011年
4 达娃次仁;论文化差异中的汉藏翻译[D];西藏大学;2011年
5 夏吾东智多杰;汉藏历史路线文献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娘毛吉;论汉藏小说互译[D];西藏大学;2012年
7 完德吉;论汉藏翻译新概念及其复译的重要性[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8 巴桑次仁;略谈改革开放以来的汉藏翻译发展史[D];西藏大学;2014年
9 孙顺;汉藏同源词音义对应问题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10 索朗;汉藏数学翻译初探[D];西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56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56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