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圆教的超越与综合
发布时间:2017-10-19 06:18
本文关键词:天台圆教的超越与综合
【摘要】:天台宗是汉传佛教中最早成立的宗派之一,它批判吸收了自印度传来的各种禅法和教法,将其整合在一个次第严谨的修学体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圆教”和“圆观”的理论。“圆教”这一汉传佛教独特的概念也是经由天台宗的发挥,而成为整个汉传佛教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后来的各家各宗无不依循此思路强调自家教法的圆满、圆融,并根据自家的判教而争夺圆教的地位。天台宗所倡导的圆教,在形式上既强调其超越于其他藏教、通教、别教等教法的优越,同时也不排斥这些教法,最后以圆教统摄综合一切佛法,使得圆教和圆教之前的教法成为普被所有众生根器的完整的佛教修学体系。天台宗对这种超越又综合的圆教特色的推崇,使得它区别于其他宗派而独树一帜。本文即以天台宗的圆教特色为核心,以“一心三观”作为入手点,考察天台圆教的特色如何依托于“一心三观”而开展。 首先,本文第一部分梳理了二谛论思想在印度佛教的发展,从词源学的角度以及印度佛教各个时期对二谛论的运用,发现二谛本身存在着“真理”和“实在”的两重含义,在后来的佛教论师对二谛的理解和运用时,偶尔会出现把作为真理的言教和作为言教所表述的圣人觉悟经验混在一起,从而使得二谛中有扩展的倾向。另一方面,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二谛中常常会纳入判教的内容,其目的在以大乘佛教的视野安顿小乘佛教的教法。这样也使得二谛出现扩展的倾向。二谛论内在的张力因素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也进入到中国佛教的讨论中,使得二谛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三谛。 其次,三谛的形成,是天台宗一心三观理论的一个背景。经过对中国佛教中二谛最终走向三谛这一过程的考察,发现天台宗成立一心三观的教法是将二谛的真理和实在的两重含义(智与境)以及判教的思想统统融合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心三观中的空、假、中三谛之间所存在的“层层递进”、“圆融平等”、“超越综合”三种结构关系。天台圆教的特色,正是在一心三观中的空、假、中三者之间的这三种结构关系中展现出来。 最后,本文以天台宗独具特色理论为例——如天台的判教论、断惑论、性恶论——剖析一心三观在这些理论中的运用及其所展现的圆教既超越又综合的特色。
【关键词】:天台宗 二谛 三谛 一心三观 圆教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46.1
【目录】:
- 目录3-5
- 摘要5-6
- ABSTRACTION6-8
- 第一章 绪论8-21
- 第一节 研究动机8-15
- 一、前人研究成果综述10-14
- 二、研究题材和研究进路14-15
- 第二节 各章结构简述15-21
- 一、绪论15
- 二、印度佛教的二谛论15-16
- 三、从二谛到三谛16-17
- 四、法华经譬喻品的三车、四车之争17-18
- 五、天台宗的三观与三惑18-19
- 六、天台性恶论19-20
- 七、结论20-21
- 第二章 二谛论及其内在的张力21-64
- 第一节 “谛”(satya)的内涵21-22
- 第二节 世俗谛与胜义谛22-27
- 一、世俗谛(sarnvrti)23-25
- 二、胜义谛(paramartha)25-27
- 第三节 不同时期的二谛论27-52
- 一、早期佛教中的方便(upaya)的观念——二谛论的萌芽28-30
- 二、部派时期的二谛思想30-36
- 三、中观学派的二谛说36-46
- 四、唯识宗的二谛46-52
- 第四节 二谛之间的张力52-64
- 一、境智相混造成的张力52-55
- 二、世俗名言的性质造成的张力55-62
- 三、判教造成的二谛扩展62
- 四、小结62-64
- 第三章 一心三观的形成和三种结构64-117
- 第一节 从二谛到三谛65-78
- 一、关于三谛说的经典文献65-70
- 二、从二谛到三谛70-78
- 第二节 《中论》“三是偈”的解读78-95
- 一、《中论》的基本情况及其注疏78-79
- 二、“三是偈”的解读79-84
- 三、吉藏与智者的差异84-94
- 四、小结94-95
- 第三节 三谛的三种结构95-117
- 一、层层递进96-103
- 二、圆融平等103-105
- 三、超越综合105-112
- 四、双重圆义与超越综合112-117
- 第四章 《法华经》<譬喻品>中的三车与四车之争117-139
- 第一节 《法华经》的文献情况117-120
- 一、《法华经》的版本117-118
- 二、《法华经》的源流及现代译本118-120
- 第二节 《譬喻品》中的“火宅喻”及三车与四车之争120-139
- 一、何谓“一乘”(ekayana)121-124
- 二、《法华经》三车、四车的相关原文解读124-127
- 三、“三车、四车”之争背后的理论分歧127-135
- 四、天台四车说与华严四车说135-139
- 第五章 三观与三惑139-156
- 第一节 三惑的名称140-144
- 第二节 三惑的内涵及性质144-152
- 一、三惑的内涵144-145
- 二、三惑与二障的融摄145-147
- 三、三惑的性质147-152
- 第三节 圆教特色的体现152-156
- 一、所知障的两种含义153-154
- 二、天台断惑论中的超越与综合154-156
- 第六章 天台性恶论156-163
- 第一节 天台性恶论的文献学考辩156-157
- 第二节 性恶论的内涵与逻辑推演157-160
- 第三节 天台性恶论的发展与演变160-163
- 第七章 结论163-165
- 参考文献165-172
- 后记172-1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德;;西藏梵文《法华经》写本及《法华经》汉藏文译本[J];中国藏学;2010年03期
2 慧光;月称二谛思想略论[J];法音;2001年08期
3 沈海燕;;论天台智榃判教的三条标准[J];法音;2008年08期
4 王雷泉;《摩诃止观》片论之三[J];法音;1998年10期
5 王雷泉;《欧阳渐文选》举要[J];佛教文化;1996年02期
6 程群;;天台智榃“圆顿止观”教学法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刘宇光;;佛教唯识宗“对象”概念初探:以《成唯识论》为据[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曾其海;智榃的“三·一”思维结构模式[J];台州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9 程恭让;;月称《清净句》龙树《中论》第22品注疏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2期
10 常蕾;;《成实论》中的二谛思想[J];五台山研究;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1059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59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