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的神圣
发布时间:2017-10-23 01:07
本文关键词:世俗的神圣
【摘要】: 民间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社会现象早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罗教则是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宗教之一。通过对明清时期背景条件的考察,可以勾勒出罗教乃至大多数民间宗教的生存土壤。再透过罗梦鸿的生平,描绘出民间宗教领袖的形象,分析他是如何从贫苦军丁一步步成长为万人景仰的“神明”。罗教的传教活动是以庵堂为中心,最初是较为松散的宗教团体。在罗梦鸿死后,罗教随之发生了分裂,但其影响却未因此消失,罗教的基本思想逐渐成为大多数民间宗教的共同信仰。罗教的思想集中体现在罗梦鸿及其弟子所编写的《五部六册》宝卷当中,宝卷的理论以禅学为主,并体现了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想。宝卷当中也不乏一些“神迹”,但更多地是体现出贴近人民大众的普世信仰和终极人文主义关怀。罗氏在构建自己的宇宙观和本体论时,多用浅显易懂的道理阐释玄虚的理论。除此之外,罗梦鸿希望通过对其它宗教的批判使罗教成为显教。从罗教体系到其思想并无明显的反叛色彩,甚至罗梦鸿的些许思想也不乏大智慧。但令人颇感意外地是这种包含着“智慧”的思想却未能使属于罗教系统或是受罗教影响的民间宗教教首达到他们所谓的完美境界,相反更多地是民间宗教教首近乎疯狂的聚众敛财行为以及民间宗教对政府危害颇深的反叛活动。与此同时,他们的行为也必然招致政府对民间宗教采取相应的措施。明清两代政府采取的宗教政策各有特点。总体来说,明代以严法肇始,但却由于佞教和怠政的缘故失之以宽;而清代入关后则疏于管理,至雍正时期对民间宗教政策的调整才使之步入正轨,但乾隆中后期却不免矫枉过正,可谓过犹不及。明清时期中国民间宗教之所以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守旧”与“创新”不断地融汇和碰撞,给人们的心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受到这种冲击影响,明清时期民间社会中世俗文化与神圣文化之间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交融。在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感召下,原本神圣的宗教难免不会受到世俗化的渐染,民间宗教更是首当其冲。“世俗的神圣”理所应当地成为当时民间宗教的主题。
【关键词】:明清民间宗教 罗教 五部六册 世俗 神圣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前言9-17
- 一、相关研究概述9-11
- 二、研究的理论方法11-15
- 1、“卡里斯玛”理论11-12
-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12-13
- 3、民间宗教的“大传统”与“小传统”13-15
- 三、研究特色和学术价值15-17
- 第一章 罗教的体系与流变17-28
- 一、产生背景条件17-18
- 1、政治与宗教社会环境17
- 2、经济条件17-18
- 3、文化因素18
- 二、罗梦鸿的生平18-21
- 三、罗教思想源流与组织形式21-23
- 四、罗梦鸿之后的罗教发展23-26
- 五、罗教对其它民间宗教的影响26-28
- 1、青帮27
- 2、斋教27-28
- 3、闻香教28
- 第二章 罗教《五部六册》思想研究28-40
- 一、《五部六册》主要内容简介28-29
- 二、罗教《五部六册》中三教合一的思想29-31
- 三、罗教世俗的普世主义31-34
- 四、《五部六册》中的宇宙观和本体论34-35
- 五、对其他宗教的批判35-40
- 1、对正统宗教杂法的批判36-37
- 2、对鼓教的批判37
- 3、对弥勒教的批判37-38
- 4、对白莲教的批判38-40
- 第三章 “世俗的神圣”与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政策40-52
- 一、神圣外衣下的世俗行状40-48
- 1、教派疯狂的敛财行径和寻求世俗权力的庇护41-44
- 2、教首野心的萌动44-48
- 二、明清时期不同的宗教政策48-52
- 1、明代民间宗教的政策特点48-50
- 2、清代民间宗教的政策特点50-52
- 3、明清两代民间宗教政策的分析比较52
- 第四章 民间宗教的独特气质及信众心理研究52-64
- 一、传统社会所孕育出的民间宗教独特气质52-60
- 1、在传统社会下民间宗教的基本特征53-57
- (1) 对现实苦难揭示的民间宗教思想54-55
- (2) 民间“吃斋”习俗对民间宗教的影响55-56
- (3) 乡村巫神合流和“全神”信仰56-57
- 2、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新特性57-60
- (1) 经济领域社会关系的新异动对民间宗教的促进58
- (2) 民间宗教思想与行动的“二律背反”58-59
- (3) 妇女与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密切关系59-60
- 二、信众的心理状态研究60-64
- 结语 历史寓于现实64-68
- 一、明清民间宗教的普遍性64-65
- 1、教义具有三教合流性与寻求现世人生的解救64
- 2、神权和族权的牢固结合与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特权阶层64
- 3、以慷慨好施为手段、以传教敛钱为目的实现称王登基的野心64-65
- 二、历史作用65-66
- 三、现实意义66-68
- 附录68-81
- 参考文献81-87
- 致谢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育民;;早期青帮的起源和性质[J];安徽史学;1992年02期
2 蔡勤禹;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社会心理分析[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3 欧阳恩良;神权与王权的交结——民间教门本质特征新论[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4 朱文通;关于明清时期民间秘密宗教的几个问题[J];河北学刊;1992年06期
5 金尚理;民间宗教与中国社会[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金尚理;民间宗教与中国社会(下)[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秦宝琦,孟超;中国秘密社会产生的根源与特点[J];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06期
8 刘平;“儒教”对民众、对清代秘密社会的影响[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刘平;文化变异:明清"邪教"教义的形成与内涵[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万晴川;明清小说与民间秘密宗教及帮会之关系论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本文编号:1080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80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