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佛首次论辩及其文化意义再省思
发布时间:2017-10-23 12:29
本文关键词:耶佛首次论辩及其文化意义再省思
更多相关文章: 利玛窦 雪浪法师 晚明 耶佛对话 中西文化差异 “曲解”
【摘要】:由利玛窦与雪浪法师首度开启、后来得到广泛深入展开的晚明耶佛论辩,最有意义之处或许不仅仅在于双方之策略、态度或立场,而更在于论辩的内容所揭示的中西文化之深刻差异。利玛窦事后对争辩进行总结,认为中国人没有逻辑学,不懂逻辑;不区分道德上的恶与自然界的恶;不区分人性中的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不区分本体与依附体;争论时只会运用各种例子来证明,而非依据理性。这里处处把中国当成了西方的反面。从体用关系、世界观、灵魂观以及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入手,对耶佛论辩中所呈现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再度辨析,指出晚明传教士与佛教人士彼此采取对抗的姿态,致使"互动"失却了"同情的理解",并造成"聋子的对话",这是我们今日必须避免的。但由于"辨异"同样是比较文化研究的重要目的,故这场耶佛论辩依然具有深刻的文化与思想史意义,特别是结合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里,"被曲解了的形式"是跨时空文化理解与接受的"普遍的形式"来考察,这段论辩所赖以发生的形式与机制,更值得我们去费心探究。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利玛窦 雪浪法师 晚明 耶佛对话 中西文化差异 “曲解”
【分类号】:B920
【正文快照】: 一、论辩缘起及主要蕴含南京是利玛窦中国之旅的重要中转站,一生中曾三次驻留于此:第一次仅半个月(1595年5月31日至6月16日),正值中日在朝鲜半岛交战,他在猜忌与冷淡的氛围中狼狈离开;第二次是北上中的再次短期驻留(1598年7月5-6日抵达南京,7月16日赴镇江句容应天巡抚赵可怀府,
本文编号:1083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83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