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女性伦理观解析
本文关键词:道教女性伦理观解析
【摘要】: 本文以我国主要宗教之一的道教为研究对象,分析梳理其在对待女性问题上的不同于其他的理论系统的特色。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影响力还是不可忽视的。道教思想包罗万象,其中对于女性的认识和推崇极具特点。道教从其宇宙观出发,以阴阳之变来解释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过程,主张“贵阴守雌”的伦理思想。道教肯定女性的存在意义,肯定女性修道成仙的可能性,指出一条女性修炼的女丹之法,并在其中提出一些伦理规范与原则,强调伦理修养的重要性。 道教的理论基础也即其理论渊源——道家思想,就首先证明了这一点。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其代表作《道德经》被道教奉为经典,其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谷神不死,是为玄,玄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些“负阴抱阳”之说、雌为天地根之说、崇水之用、以柔克刚之说无不反映出其主阴观念。老子的主阴思想,后经《庄子》《列子》《淮南子》的衍阔而大大丰富起来。其次,道教的女神、女仙崇拜是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形式相较于其他宗教形式的一大特色,也是体现其重视、尊重、推崇女性一具体表现。道教中的女神、女仙不仅为数众多,而且多占居着重要的地位。道教赋予了众多女神、女仙以完整的人格,多以其伦理品格加以体现。这也从侧面体现道教的女神、女仙并不是罗列出来的花架子,她们在道教人心目中是神圣的、具体存在的。也是借以鼓励普通女子冲破束缚,追求自身另一种境界的典范。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可以感受到道教对于女性的尊崇。第三,道教作为一个宗教而言,在修炼方法的层面上为女性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如何实现一种宗教追求,实现宗教理想,是世界上每个宗教都要重点阐述、表现的方面。所不同的是,道教首创也是独创了为女子而专设的修炼途径。由内而外,由伦理品格的修炼到女丹的修炼,一整套的方法,不能不说道教对于女性是关爱的,甚至是偏爱的。 本文通过对道教女性观点及思想在伦理层面上的表述进行梳理,为我国的女性研究工作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并希望带来积极影响。
【关键词】:道教 女性 伦理规范 伦理原则 伦理教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58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2
- 第一章 道教女性伦理观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12-19
- 第一节 道教女性伦理观的基本特点12-16
- 第二节 道教女性伦理观的特点的成因16-19
- 第二章 道教女神、女仙崇拜过程中的伦理内容19-28
- 第一节 道教的女神、女仙崇拜19-25
- 第二节 道教女神、女仙所具有的伦理品格及其伦理教化功能25-28
- 第三章 道教女性修炼的伦理原则28-36
- 第一节 女丹的创立和发展29-32
- 第二节 女丹修炼的伦理准则32-36
- 第四章 道教女性伦理观的社会影响36-37
- 结论37-40
- 参考文献40-42
- 后记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华;;道教的饮茶之道[J];华夏文化;2006年01期
2 孙芳芳;;道教对魏晋南北朝人鬼恋小说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冯平;;略论成玄英的重玄思想[J];华章;2011年11期
4 宋晶;杨铭硕;;《抱朴子外篇·嘉遁》的道教思想[J];中国道教;2011年03期
5 张继禹;在“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致辞[J];中国道教;2003年06期
6 史蓉,张凯;道教与环境保护[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7 刘红;;白族民间文学的道教色彩[J];大理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8 王飞;;论陆游诗中的道教思想[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9 刘丽;康春兰;陈俊衡;;论道家思想对中华武术的影响[J];农业考古;2009年06期
10 王丽娜;;道教与中国传统节日及其原因探析[J];文教资料;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光春;;道教思想在西北生态建设中的实践意义[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郭武;;神仙信仰的变革与元代净明道团的兴起[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郭尚珍;李娟;;从天罡地煞看《水浒传》的道教色彩[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宜峨;;“与时俱进”和“相适应”[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乔红霞;;战争让女人走来:国外军队女性问题研究述评[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俊;;浅论葛洪的“贵生”思想[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强昱;;李荣重玄学思想述评[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8 胡亮;;论道教对画像砖题材的影响[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鸿武;;试论城隍庙的道教文化内涵与历史成因[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四辑)[C];2004年
10 陈德安;;道家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教育与现代科学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丹 苏建军;河南洛阳首个女性问题学会成立[N];中国妇女报;2010年
2 曾春海 台北中国文化大学;道家、道教起源于上古齐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理事 宗亦文;“道”确有道 不无裨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教授 郑志明;高屋建瓴独具匠心[N];光明日报;2010年
5 实习记者 沈惠婷邋本报记者丁秀伟;上海市妇代会首次出现男性面孔[N];中国妇女报;2008年
6 Cyndy Aleo-Carreira;Shine不是女性真正需要的网站[N];计算机世界;2008年
7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郑克鲁;“人之初 性本无”[N];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丁余;女性与话语迷失[N];中国文化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姚建;济南男女公厕比例拟为3∶5[N];中国妇女报;2006年
10 徐红燕;谈古论今话女性[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维加;道教的社会传播研究——以公元六世纪前巴蜀及中国北方为中心[D];四川大学;2004年
2 郭建洲;张伯端道教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王林;中国当代文学宏大叙事中的女性形象书写[D];四川大学;2007年
4 金振杰;东方传统思想与朝鲜古时调的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陈昭吟;早期道经诸天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杨孝容;佛教女性观源流源流辨析[D];四川大学;2004年
7 刘丽娟;清末女性才德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史婷婷;《太平经》哲学思想探微[D];山东大学;2009年
9 秦美珠;马克思的女性解放思想[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刘永杰;爱与死亡:尤金·奥尼尔的性别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慧敏;道教女性伦理观解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董秀娟;南北朝以后道教的飞行设想[D];山东大学;2010年
3 张彩拢;唐末五代道教思想的社会历史观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
4 黄爽;从女性问题到女性解放[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罗虹;杜光庭及其著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云;生态女权主义与道教生态关怀[D];四川大学;2004年
7 陈超;元代神仙道化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邵引娣;梁启超女性教育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符莉;黎元兴与吴筠的道教思想之比较[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王莉莎;论道教传入日本[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84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84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