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存在的澄明与佛性之悟

发布时间:2017-10-24 00:03

  本文关键词:存在的澄明与佛性之悟


  更多相关文章: 海德格尔 禅宗 存在 佛性


【摘要】: 本论文以海德格尔哲学与禅宗精神的共通为宏观语境,以海德格尔接触禅宗思想的事实为基础,试图在诗学层面进行海氏之思与禅宗精神的对话,探寻海氏之思与禅宗精神的学理联系。论文中,事实的考证主要以《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一书为线索,考察海德格尔通过与日本学者交往和对德译禅宗文本的阅读等途径获得对禅宗思想的了解;学理联系的探索主要集中探讨“思”与“悟”,“存在”与“佛性”,“无”与“空”等概念以及二者语言观的互读,力求在充分把握两者精神实质的基础上,以相应概念为线索进行平行比较、寻求贯通。 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海氏的禅者人生”,描述海氏素朴、简易、退隐的一生;第二部分“海氏接触禅宗思想的事实”,主要以《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一书为线索对海氏接触禅宗思想的事实进行梳理,为二者的学理对话提供事实的支撑。 第二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存在的澄明”,集中论述“存在”、“澄明”、“本有”、“无”四个概念,第二部分主要把“佛性”、“空”这两个概念交待清楚,试图重构海氏之思与禅宗的哲学语境,为二者在哲学和诗学层面的对话作好铺垫。 第三章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海氏之思与禅宗精神的哲学比较”,探讨海氏之思与禅宗的哲学共通--非实体性与超主客二元对立;第二部分“海氏之思与禅宗精神的诗学比较”,对二者的思维方式--思与悟、语言观及关于自由的理解分别展开对话。
【关键词】:海德格尔 禅宗 存在 佛性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引言8-10
  • 第一章 海德格尔接触禅宗思想的事实10-19
  • 1.1 海德格尔的禅者人生10-14
  • 1.2 海德格尔接触禅宗思想的事实14-19
  • 第二章 存在的澄明与佛性之悟19-59
  • 2.1 存在的澄明19-40
  • 2.1.1 存在论的差异19-21
  • 2.1.2 存在的追问21-40
  • 2.1.2.1 存在的源始意义23-26
  • 2.1.2.2 存在与此在26-27
  • 2.1.2.3 存在与澄明27-32
  • 2.1.2.4 存在与本有32-36
  • 2.1.2.5 存在之无36-40
  • 2.2.佛性之悟40-59
  • 2.2.1 佛性论溯源40-42
  • 2.2.2 惠能佛性论42-59
  • 2.2.2.1 即心即佛,自在解脱42-50
  • 2.2.2.2 明心现性,顿悟成佛50-54
  • 2.2.2.3 佛性之空54-59
  • 第三章 海德格尔之思与禅宗精神的互读59-113
  • 3.1 海德格尔之思与禅宗精神的哲学比较59-73
  • 3.1.1 存在与佛性的非实体性59-62
  • 3.1.2 思与禅的超主客二元对立62-73
  • 3.2.海德格尔之思与禅宗精神的诗学互读73-113
  • 3.2.1 思维模式的互读——思与悟74-86
  • 3.2.2 语言观的互读86-98
  • 3.2.2.1 语言是存在的澄明与遮蔽87-93
  • 3.2.2.2 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93-98
  • 3.2.3 美之自由——空、无之间98-113
  • 结语113-114
  • 参考文献114-116
  • 附录116-117
  • 后记117-11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石世明,蒋德阳;语言的困境和美学的使命——庄、禅语言观的现代观照[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姚维;魏晋佛性论──兼谈玄学情性论[J];人文杂志;1999年02期

3 王培暄;论现象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直觉论”之异同[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4 方立天;中国佛教直觉思维重要词语略说[J];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03期



本文编号:1086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86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d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