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分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8 05:21
本文关键词:《法苑珠林》分类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法苑珠林》 分类 传统知识体系 佛教知识体系
【摘要】: 《法苑珠林》是唐初释道世编纂的一部佛教类书,该书以佛教基础知识及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分类撰集。由于种种原因,《法苑珠林》在知识史、思想史领域的学术价值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法苑珠林》的分类为中心,将撰者分类思想与时代思潮结合起来,对唐前知识特别是佛教知识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唐初相对宽容的宗教政策,使一些宗教活动者得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撰著成书,客观上促进了宗教典籍的发展。唐初佛寺经济的稳定和逐步繁盛,使一大批佛教僧侣得以潜心整理佛教文献。唐初兴盛的佛寺经济使佛教文化进入时代的知识体系成为可能。唐初政治的逐步稳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对外交往的扩大,使其在意识形态方面具备了吸收、消化异域文化的能力。对多种文化的吸收、整合成为唐初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释道世生于隋开皇十六年(596)之前,卒于唐弘道元年(683),世寿至少有八十七岁。道世幼年出家。释道宣《大唐内典录》中所载“玄恽”之称系其个人的称呼习惯。现存本《诸经要集》即道世所撰《善恶业报论》,是《法苑珠林》初本。在《法苑珠林》百卷与一百二十卷(《嘉兴藏》本)两种不同的版本中,百卷本更接近道世所撰原貌。《嘉兴藏》刊刻过程中可能使用了部分民间的版本。 《艺文类聚》和《法苑珠林》二书的分类差异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与佛教知识体系之间的差异。从《经律异相》到《法苑珠林》分类的发展,反映了佛教知识从依靠印度文化传统向整合不同文化方向的转移。《法苑珠林》的编纂不仅完善了佛教自身的知识体系,还广泛吸收了中土的文化内容,体现出整合中印文化的价值取向。《道教义枢》与《法苑珠林》的分类差异体现了在不同的宗教立场上弘传知识方式的差异。 从《诸经要集》到《法苑珠林》分类的变化,反映了唐初佛教的社会文化基础和撰者知识价值取向的变化。《法苑珠林》内典分类反映了唐初弥陀信仰盛起、弥勒信仰继续保持强势以及慈悲思想、末法思想在唐初普遍流行的社会现状。《法苑珠林》“感应缘”分类集中体现了撰者广泛吸收多种文化弘法的思想,客观上促进了惩恶扬善社会意识的发展。《法苑珠林》广泛征引《搜神记》文献揭示了撰者借重史的征实性弘法的编纂意图,并借传统阴阳五行思想的巨大社会感召力以达到其弘道明教的目的。《法苑珠林·传记篇》对中土佛教撰述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这对佛教知识体系的完善具有一定的作用。 《法苑珠林》的分类在完善佛教知识体系、拓展古代的知识视野、促进佛学的发展、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法苑珠林》 分类 传统知识体系 佛教知识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241;K242;B949
【目录】:
- 内容摘要5-6
- Abstract6-11
- 绪论11-26
- 一、中国古代的知识观念与传统知识体系的建构11-19
- 二、《法苑珠林》研究情况述略19-22
- 三、概念及方法22-26
- 第一章 《法苑珠林》编纂的时代背景26-44
- 第一节 唐初的宗教政策26-32
- 一、唐高祖和唐太宗时期的宗教政策27-30
- 二、唐高宗前期和后期的宗教政策30-32
- 第二节 唐初的佛寺经济32-35
- 一、唐初之前的佛寺经济32-33
- 二、唐初佛寺经济的发展33-35
- 第三节 唐初的文化整合35-44
- 一、唐初的社会文化导向35-36
- 二、弘文馆的文化建设与唐初的文化整合36-44
- 第二章 《法苑珠林》撰者与版本考44-68
- 第一节 释道世生卒及出家考44-48
- 一、释道世生卒年小考44-46
- 二、释道世幼年出家辨46-48
- 第二节 释道世名讳辨48-55
- 一、前人关于释道世名讳诸说48-49
- 二、唐初讳令之宽49-50
- 三、"玄恽"之称的由来50-53
- 四、宋以后对"玄恽"避讳之因袭53-55
- 第三节 《法苑珠林》初本《诸经要集》考55-60
- 一、《法苑珠林》所引"诸经要集"55-56
- 二、现存本《诸经要集》考源56-59
- 三、现存本《诸经要集》为《法苑珠林》初本59-60
- 第四节 《法苑珠林》一百二十卷本考60-68
- 一、《法苑珠林》百卷本与一百二十卷本之比较60-63
- 二、一百二十卷本《法苑珠林》来源之蠡测63-68
- 第三章 《法苑珠林》的分类思想(上)68-114
- 第一节 唐初之前的文献分类与知识的发展68-87
- 一、唐初之前八史"书"、"志"的分类69-77
- 二、唐初之前目录文献分类与知识的发展77-87
- 第二节 《艺文类聚》的分类87-100
- 一、传统类书的分类模式88-92
- 二、《艺文类聚》及其分类特征92-97
- 三、《艺文类聚》与《法苑珠林》分类之比较97-100
- 第三节 《经律异相》的分类100-106
- 一、佛教典籍的分类纂集100-101
- 二、《经律异相》的编纂及其分类特点101-103
- 三、《经律异相》与《法苑珠林》分类之比较103-106
- 第四节 《道教义枢》的分类106-114
- 一、唐初之前的道经分类106-108
- 二、《道教义枢》及其分类特征108-112
- 三、《道教义枢》与《法苑珠林》分类之比较112-114
- 第四章 《法苑珠林》的分类思想(下)114-171
- 第一节 从《诸经要集》到《法苑珠林》的分类114-130
- 一、《法苑珠林》的分类114-120
- 二、从《诸经要集》到《法苑珠林》分类的发展120-130
- 第二节 《法苑珠林》内典的分类130-136
- 一、唐初佛教信仰的民族化特征130-133
- 二、唐初佛教知识的时代性发展133-136
- 第三节 《法苑珠林》"感应缘"的分类136-149
- 一、《法苑珠林》"感应缘"征引文献概述136-138
- 二、《法苑珠林》"感应缘"分类的实践性特征138-142
- 三、从《法苑珠林》"感应缘"分类看隋末唐初的文化整合142-149
- 第四节 《法苑珠林》征引《搜神记》文献分类149-161
- 一、干宝与《搜神记》149-151
- 二、巫史文化与《法苑珠林》的以史弘法151-156
- 三、阴阳五行思想与《法苑珠林》知识视野的拓展156-161
- 第五节 《法苑珠林·传记篇》的分类161-171
- 一、《法苑珠林》之前的佛经分类161-165
- 二、《法苑珠林·传记篇》与《大唐内典录·入藏录》之分类165-170
- 三、《法苑珠林·传记篇》的目录学意义170-171
- 第五章 《法苑珠林》分类的意义171-182
- 第一节 《法苑珠林》分类的知识意义171-174
- 一、完善佛教知识体系171-172
- 二、拓展古代的知识视野172-174
- 第二节 《法苑珠林》分类的文化意义174-177
- 一、促进佛教文化的发展174-175
- 二、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175-177
- 第三节 《法苑珠林》分类的学科意义177-182
- 一、佛学学科发展的意义177-179
- 二、知识考古学意义179-182
- 结语182-184
- 参考文献184-196
- 附表一、《诸经要集》与《法苑珠林》著录文献一览表196-201
- 附表二、《法苑珠林》与《艺文类聚》分类一览表201-208
- 附表三、《法苑珠林》与《经律异相》分类一览表208-225
- 附表四、《法苑珠林》所录外典统计表225-233
- 后记233-23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倪峗岳;从《法苑珠林》佛教传道故事看佛教对“地方”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秋尧;《法苑珠林》“感应缘”涉梦故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068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106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