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艺术的人性化内涵
本文关键词:石窟艺术的人性化内涵
【摘要】:艺术和宗教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超越,石窟艺术可称为是一种产生于人类灵魂深处的艺术与宗教物化的融合。因此,人们每每驻足之前朝拜、欣赏时都会给人的心灵以极强的震撼力。首先,石窟艺术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佛教是一种信仰,也是具有一定内容的文化现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带来了石窟艺术,石窟艺术又表现了佛教文化,石窟艺术极大影响了广大群众的审美心理,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一个部分。其次,石窟艺术又是佛教境地与中国不同时代真实生活情景融合的再现。石窟艺术的创造虽然以虚幻的佛教故事为题材,但创造艺术的人却生活在当时的阶级社会内,为了表达故事的内容,借助于艺术手法表达出故事中的各种情景时,就不能不借用当时当地各阶级人物的真实生活。所以石窟艺术作为佛教教义的形象体现,需要带有人间气息,人们看到石窟艺术时才能觉得可亲可信,人们可以接受它,理解它。 石窟艺术形象展示了人性化的“神性”,以及逐渐转化为神性的“人性化”过程。在石窟艺术研究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越是人性化的石窟艺术,越被人们所接受,也越会获得更多人的信仰。所以我们认识到只有对石窟艺术人性内涵的研究才是对石窟艺术最本质、最深入的研究。我们才会超越历史的考证去探讨文化的积淀与包容:才会拨开宗教的教义去感受时代的兴旺与衰败;才会透过作品的技艺去领略审美的感染与魅力……。
【关键词】:石窟艺术 佛教文化 人性化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J219;K879.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5
- 第一章 绪论5-8
- 1.1 引言5
- 1.2 石窟艺术的人性化内涵的研究意义5-6
- 1.3 石窟艺术的人性化内涵的研究方法6-7
- 1.4 石窟艺术的人性化内涵的研究内容7-8
- 第二章 石窟艺术的人性化与石窟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8-13
- 2.1 石窟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8-11
- 2.1.1 “人性化的印度佛教”中国化9-10
- 2.1.2 石窟艺术的人性化10-11
- 2.2 石窟艺术的人性化与审美心理11-13
- 2.2.1 仿徨中的精神安慰—石窟艺术11-12
- 2.2.2 人性化的石窟艺术符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12-13
- 第三章 石窟艺术的人性化内涵13-32
- 3.1 石窟造像逐步走向人性化13-20
- 3.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造像具有神性13-16
- 3.1.2 隋唐时期石窟造像体现了人性化内涵16-20
- 3.2 石窟壁画人性化20-32
- 3.2.1 莫高窟壁画人性化过程20-26
- 3.2.2 缤纷幻化、人间舞魂—飞天艺术26-32
- 第四章 石窟艺术的人性化与佛教文化的关系32-34
- 4.1 石窟艺术人性化内涵与佛教文化发展的关系32
- 4.2 石窟艺术人性化内涵与佛教文化相融合32-34
-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鸿武;;云冈石窟选址研究[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年03期
2 洪尚之;;人文西湖:湖山云水观晴雨[J];浙江画报;2011年09期
3 刘美奎;;浅谈麦积山石窟艺术特色[J];美与时代(上);2011年06期
4 常霞;;浅议佛教文化在陇西的传播与盛行[J];丝绸之路;2011年12期
5 郑涛;;马克思主义与佛教相容性研究[J];湘潮(下半月);2011年05期
6 梁加诚;;浅谈新疆外来宗教演变对美术文化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1年15期
7 刘俊;;浅谈佛教与均陶堆花的产物——寿缸[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年05期
8 侯贺良;姜海洋;;在暹罗感受佛教之光[J];走向世界;2011年21期
9 桑杰;;对热贡文化及其保护的思考[J];攀登;2011年03期
10 王亚欣;洪泉湖;;台湾佛教文化与旅游互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哈迎飞;;论瞿秋白与佛教文化的关系[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2 赵一德;;云冈石窟的文化价值[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3 方立天;;佛教文化发展样式:传承与创新(论纲)[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4 吴攀升;;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战略思考[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张群;黄定根;;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重塑——以浙江桃花岛为例[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6 吴力群;;对唐代葡萄镜中佛教文化特色的认识[A];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湖北 荆州)论坛文集[C];2007年
7 姚士宏;;关于龟兹文化的几个问题[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8 李怀骥;;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及创意方案[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9 周利;;“四大”学说——中医古籍中的佛学文化[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哈迎飞;;论瞿秋白与佛教文化的关系[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新华 姜继荣;南京:挖掘和保护佛教文化遗产[N];中国文物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朱凯 卢咏梅;重现南京佛教文化的鼎盛与辉煌[N];南京日报;2008年
3 见习记者 朱丽 记者 张飞;打造巴人文化和佛教文化精品[N];广安日报;2008年
4 程伟虹;青阳佛教文化博览园形成初步设计[N];江阴日报;2008年
5 贺云翱;南京灿烂的佛教文化[N];南京日报;2008年
6 记者 马隽;传承佛教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N];朝阳日报;2008年
7 记者 张丹丹;保护宗教文化 发展宗教旅游[N];益阳日报;2009年
8 魏德东 本报记者 周芳;佛教文化的空前盛宴[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 徐文明;佛教文化呼唤清明新风[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记者 王夏斐;叶明会见台湾中台禅寺惟觉长老一行[N];杭州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飞;论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2 武彬;唐传奇中的佛、道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桂红;四大名山佛教文化及其现代意义[D];四川大学;2003年
4 曾礼军;《太平广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索毕德(sobhitha);古代中国与斯里兰卡的文化交流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王萌;融摄与对话:现当代佛教与科学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魏文斌;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介永强;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玲;中国汉传佛教山地寺庙的环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梁银林;苏轼与佛学[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冬花;石窟艺术的人性化内涵[D];延边大学;2005年
2 刘杜英;佛教文化诉诸于二维动画角色造型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楠;佛教文化主题园营造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李曼宁;出家方是为孝道[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立艳;佛教文化与宋传奇[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施侠;南京佛寺园林历史文化内涵及环境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宋元;水帘洞石窟群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雷兴福;张掖石窟[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9 唐魏娜;毛泽东的佛教文化观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10 杜瑛;段祺瑞与佛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33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133251.html